浪漫主义与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和文化理念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lintianx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李长之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其批评集中体现出浪漫主义与中国文学、文化碰撞时所产生的火花。李长之自身带有的中国传统和文化期望,促进了对浪漫主义理念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成分(如“情感”)的吸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涉及浪漫主义神学基础的核心理念(如“无限”)的排拒,因此,在西方思想背景中产生的浪漫主义,在李长之这里产生了个性化变形,也折射出浪漫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李长之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主要体现于其文学批评和文化理念中,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1938年以前,李长之侧重于以浪漫主义理念介入文学艺术层面的批评,企图在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中发掘出“诗性”元素,尤其是李长之的鲁迅研究、《红楼梦》研究等成果,在鲁迅研究史和红学史中具有重要开创性地位,彰显出为传统的批评视角所遮蔽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受民族危机加深而兴起的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民族文化运动潮流影响,李长之在1938年以后逐渐将浪漫主义与国家、民族、现实等话语紧紧结合在一起。李长之希望在浪漫主义的文化视野中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再认识,发现中国文化的“内生之光”,以实现长久的文艺复兴运动。近年来包括顾毓绣、叶维廉、余英时等学者的一系列“文艺复兴”规划,也大体不出此思路。然而,李长之所致力于再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其说是中国文化固有的,不如说是他所认为或期待中国应该拥有的浪漫主义文化。所以,李长之的“中国的文艺复兴”,又不妨称为“浪漫主义的文艺复兴”。这样的文化建设之路,在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现代价值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掩盖或歪曲一些中国文化传统本来的面目。这种尝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值得谨慎思考。浪漫主义不仅是发生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创作理论,更是一股影响艺术、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思想潮流。从李长之这一典型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到浪漫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产生出的独特文学和文化现象。浪漫主义并未为后来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所替代,而是潜藏于中国文学脉络中,表现为不同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中的一大突出特征是,浪漫主义进入中国以后,存在着很快与政治、革命、国家、民族等话语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倾向,后来逐渐发展为集体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在中国未能像西方浪漫主义所追求的那样,为人类提供一条灵魂向上的通道,反而迅速与革命、国家、民族等现实因素相结合,这一现象为中国文学和文化带来的影响及其局限性是颇为值得深思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有效追踪护理干预方式对预防婴幼儿佝偻病的效果。方法健康体检的婴幼儿400例,采用完全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采用有效追踪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
为探求设施内土壤积盐酸化与露地酸化的区别,人为模拟酸化和盐基淋失(自然洗盐)过程,分析洗盐前后土壤酸度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洗盐使电导值、有效钙(A-Ca)、交换性酸(EA)、有效阳
宫颈癌属女性多发恶性肿瘤之一,化疗为治疗此病常用手段之一,而患者病程、心理状况及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会一定程度影响化疗效果[1,2].文献显示,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手段可帮助宫
本文探讨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控制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控制方法为以后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国策的基本支撑点。本文以美国州长委员会“创新美国”机构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生态系统模型作为分析的
李大钊的社会理想是以人的解放为核心,通过"心物"的双向改造,使社会的变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对人的统治的政治"改造为"对物的管理的政治".其社会理想的精神纲
造物精神是不同文化体中基于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对制物这一过程的思考结晶,它蕴含了本土文化中深层的审美意趣和价值观念,这种精神的文化认同度较高,可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
传统造物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在现代创新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研究已有文献对于传统造物的艺术特征与现代设计创新的结合分析,把握造物思想在设计中
目前,汉语教师志愿者及其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汉语界的一个热点,其讨论涉及多方面,同时也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建设优秀的汉语与教师志愿者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新文学诞生以来,乡土文学一直都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中,鲁迅站在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上将现代理性目光投向乡土大地,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