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防真菌分生孢子耐氧化力与多糖含量的关联及球孢白僵菌转录因子BbAtf1的功能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重要的丝孢类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因其易于生产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在害虫生防防治中广受青睐。本研究旨在初步探求孢子氧化耐受力及其与孢子多糖含量的关系。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11株菌的经胁迫后的残存指数随氧化剂H2O2浓度增加而减小。所有菌株的残存指数均能良好地与Logistic方程拟合,并计算出各菌株的在氧化胁迫条件下半致死浓度。结果显示玫烟色棒束孢孢子的耐氧力强于球孢白僵菌。两种真菌的分生孢子耐氧力与各自多糖含量呈现良好线性正相关。培养基碳源成分和浓度变化可影响球孢白僵菌孢子氧化耐受力,但耐氧化力与多糖含量依旧呈现线性正相关。由此可见,生防真菌分生孢子的氧化耐受力的确与多糖积累有关,并一定程度上受培养条件的调节。这有望为提高生防真菌孢子环境稳定性提供新的策略。   球孢白僵菌基因Atf1的功能分析Atf1是MAPK途径的下游效应基因,3,5-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家族的重要成员,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参与细胞代谢、细胞结构、信号转导、基因转录和突触传递等多种细胞生命活动。本论文采用同源重组策略构建了基因缺失Atf1菌株。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参与球孢白僵菌生长、抗逆及侵染的各个阶段。45℃湿热胁迫下,突变菌株ΔAtf1的LT50(49.96min)小于野生株(82.50min),下降幅度达39.4%;在H2O2胁迫下突变菌株ΔAtf1的EC50(1.13mM)小于野生株(1.69mM),下降幅度达33.1%;UV-B辐射下,突变菌株ΔAtf1的LD50(0.31J/cm2)小于野生株(0.46J/cm2),下降幅度达32.6%;通过体壁侵染的方法,野生株和敲除株对大蜡螟幼虫的半致死时间LD50分别为3.55天和4.14天,敲除株与野生株相比,LD50延长即毒力下降16.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cat4和sod3两种酶受该基因调控,在球孢白僵菌发挥抗氧化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Atf1在球孢白僵菌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抗氧化方面。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杀虫真菌致病机理和菌株改良提供新的靶点。  
其他文献
随着大气中的CO2浓度持续升高,对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同时,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由于其在节能、降耗和环保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将是混凝土发展的趋势。本文从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