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观音造像研究——图像与文献的对勘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diu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自公元前6—前5世纪产生于古印度,于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220-589)时期出现了中国佛教全面持续高涨的一个时期。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魏晋时期,加之各种佛教经典的大规模输入和译出,使民众慢慢地接受了这种外来宗教。此时净土系统、杂密系统和救难类等不同类别的观世音经典大量翻译和传播,促使观世音菩萨广为人知。同时,观世音信仰也迅速成为了汉地最为盛行的信仰之一,广受平民、僧尼和官吏等不同阶层的推崇和信奉。随着观音经典和信仰的广传,宣扬救度众生脱离苦难的应验记也应运而生。此时陆续地出现了一些辑录有观世音应验故事的专集著作。应验记中宣扬的通俗易懂的救难故事极大地满足民众希望摆脱困厄的诉求。可以说,魏晋时期大量的观音经典和应验记的广传皆对北魏时期的观音造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者之间密不可分。  文章的第一部分内容为选题缘由和文献综述。详实地分析了国内、外对于观世音信仰的研究现状。试图厘清关于观音经典、应验记和北魏观音造像的研究情况。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北魏时期观世音造像的留存状况。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录,了解观音造像的遗留情况及图式、风格特征。文章的三、四部分通过对观音经典和应验记的文献分析来阐释二者与北魏观音造像的密切关联。第三部分集中对魏晋时期的净土系统、杂密系统和救难类观音经典的梳理。试图从此角度切入,深究北魏观音造像与观音经典之间的关系。明了此时的造像是否依托于某种观音经典而建。第四部分则从观音应验记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北魏造像的动机与功效问题。此部分详实地介绍了观世音应验记的留存和辑录情况,及通过称颂观世音名号、念诵《观世音经》或礼拜观音造像等方式即可获得菩萨的救助,脱离困厄的修持方式。最后一章是文章的结论部分。经研究发现,北魏时期观音造像的产生多依托于净土观念,二者密切相关,而与当时盛行的观世音应验记不大契合。且其造像的形制较小,以30厘米以下的小型鎏金铜和石像为主,信仰多流行于社会中下层民众中。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的音乐创作主体的多重性,指的不仅仅是在作品原创阶段创作主体对于作品表现其思想情感方面所体现出的多重性,还有作品的再度创作阶段的诠释者们对于作品表现样式的多重
期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当代雕塑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三十年来,我们几乎将西方现当代艺术在中国快速地上演了一遍,当然像这样快进模式的“播放”一定会带来内容的缺失和误读。今天
本课题是以亚力山大.麦昆的服装设计为例,分析研究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全文由解构主义及其对服装设计的影响、解构主义服装设计方法分析、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