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以色彩为视点,以原型与意造为线索,以史籍和画作为途径,对晚期古典设色山水画风格样式和色彩语言及其演化所进行的理论研究。通过对关键环节的重视,对史籍和重要画家重要作品的细致而深入的解读或重新诠释,探寻此期两大类型设色山水画的原型及其历史生成过程,分析晚期设色山水画原型的历史原貌,和当时画家对此原型的认知——包括原型想象和原型误读,并剖析原型想象或误读对创作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论文进而讨论晚期画家对设色山水画原型进行意造的具体方式,并对经过意造的设色山水画又如何成为其后山水画创作的新原型,新原型又如何经过意造从而推动新的创作等问题进行论析。元代以降,古典设色山水画的发展,更多是在既有体式和色彩语言之下的有限度的演化。既然未能像前代画家那样创设新的色彩语言,晚期画家便以既有之绘画语言和图式作为新的创作的原型。通过对原型的不同方式的理解,进行不同形式的意造,形成晚期设色山水画既有交互影响而更多是各自演进的两大类型——浅绛山水画和青绿重色山水画,而前者为其主流。文人画运动的迅猛推进和向青绿重色山水画色彩的有限妥协,经过钱选和赵孟頫等对主要以五代董元一系为原型的探索性意造,浅绛山水画至黄公望和王蒙而得以正式确立并基本定型。以淡赭色一系为主,辅以藤黄、花青等植物色,构成了浅绛山水画的基本色彩面貌。以黄、王为典型的元代浅绛山水画样式,成为后来者创作的新原型。他们将浅绛山水画程式化并进行语言约束,但实际创作实践却呈现出既对之遵守又对之冲破的矛盾着的客观现状。青绿山水画在晚期主要沿着晋唐原型和五代北宋原型两条路径发展。对前代诸原型的意造,实现了晚期青绿山水画在选用颜料、绘制方式和画面效果诸方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绘画颜料实现了从石色复合到水色复合的转变,绘制方式实现了积染为主到敷染为主、厚涂为主到轻染为主的转变,以及画面色调的变化。晚期青绿山水画家通过对往昔原型的追溯或想象,来表达思古之情;并借摹古之称,以实现对各原型的意造,达到自我身份的塑造和审美品味的高标之意图。董其昌等人对杨异、张僧繇所谓“没骨山水”的原型想象即是一例。本论文还通过对浅绛、青绿、金碧、没骨等词的历史生成的追索,试图从一个侧面展示设色山水画在晚期绘画整体格局中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