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过去的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畅通金融资源支持创新活动的路径,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对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至关重要。企业的融资活动是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环节,其融资决策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水平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评价至关重要。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下,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究竟何种融资渠道能够有效支持创新发展”这一问题出发,基于优序融资理论和权衡理论,探究企业不同渠道的融资活动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本文不仅讨论了企业融资决策选择对创新水平影响的一般性规律,还识别出不同现实情境下企业融资决策的内在逻辑,研究结论能够为优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效率的体制机制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严谨的实证证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区分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考察内源融资决策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效果,并基于企业薪酬激励的视角,分析内源融资支持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区分企业异质性特征研究内源融资决策对创新水平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内源融资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创新投入,但对创新产出却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高管薪酬与职工薪酬之间的相互挤出是内源融资对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影响产生背离的潜在原因。具体而言,企业高管的薪酬激励是内源融资支持创新投入的关键因素;而职工的薪酬激励则能够有效地缓解内源融资对创新产出水平的抑制效应。依据企业的微观特征、行业特征以及地区经济环境特征,研究不同现实情景下企业内源融资的影响效果发现,一方面,对于非国有企业和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以及高新技术行业和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内源融资决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同时对创新产出水平的抑制效应不显著。另一方面,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内源融资能够有效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而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内源融资支持企业创新水平的边际效应较小。第二,区分债权融资的期限结构和来源结构,探究企业债权融资决策对创新水平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债权融资决策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其机制在于,债权融资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进而抑制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细分企业债权类型发现,短期借款对创新投入和产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长期借款有利于促进创新投入但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依然显著为负,债券融资同样对创新产出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创新投入的影响不显著,商业信用既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又能够提高创新产出。最后,考察债权融资对异质性特征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效果发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适当提高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提高地区市场化程度均能减弱债权融资的创新抑制效应,研究结论为探寻优化企业创新效率的可能路径提供经验证据。第三,将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视作准自然实验,通过PSM方法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决策对创新水平的影响效应,并基于竞争的视角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诠释。实证结果显示,股权再融资决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水平。但是只有非公开发行和现金认购的股权再融资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企业内在融资需求和管理层道德价值取向是股权再融资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内部条件。进一步探究竞争因素对股权融资决策以及之后企业创新决策变化的影响效果发现,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和企业面对的外部竞争压力能够提升股权融资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促进效果。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非国有与高融资约束企业、竞争程度较高与高新技术行业以及市场化程度更高地区与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等特征的企业而言,股权融资决策对企业创新水平的促进效应更强。第四,基于权衡理论,从最优资本结构偏离的视角探讨企业融资决策选择对创新发展的影响效果。企业的内源融资、债权融资以及股权融资决策最终形成了企业的实际资本结构。本文考察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偏离对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企业是处于负债不足状态还是过度负债状态,实际资本结构偏离最优水平均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立足于企业债务高企现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探讨过度负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偏离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过度负债企业偏离最优资本结构主要通过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和缩短债务期限两种作用渠道抑制企业创新发展,且这种抑制效应在国有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低行业竞争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低市场化程度地区企业以及金融发展水平发达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这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结构性去杠杆政策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和边际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探索了企业融资活动对创新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为激发企业内生动能提供了突破性的现实证据。具体而言,首先,基于企业薪酬激励的视角,识别内源融资支持创新发展的内在条件,对现有关于内源融资决策动机和经济后果的文献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本文考察了企业内源融资决策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活动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内源融资能够促进创新投入,但却抑制创新产出。基于这一结论,本文基于薪酬激励的视角探究了内源融资对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影响发生背离的潜在原因,不仅补充了已有关于内源融资影响后果的相关研究,还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决策逻辑给出进一步的经济学解释。其次,丰富了已有关于债权融资影响后果的相关研究。在关于企业债权融资经济后果的研究方面,尽管已有少量文献研究了企业债权融资对创新决策的影响效果,但是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已有研究发现,债权融资决策既能为企业带来现金流效应,又能发挥债务契约的治理效应,但是前者能够支持研发活动,后者可能会打击企业研发活动的积极性,抑制企业创新活力。究竟何种效应在企业债权融资影响创新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本文通过区分企业债权融资结构考察不同债权融资决策对创新发展的影响效果,探究债权融资决策影响创新水平的具体路径。再次,基于竞争视角,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股权再融资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已有文献大多从股权融资的动机和经济后果展开研究,本文结合市场竞争环境,揭示了产品竞争程度和企业竞争压力对股权融资决策后果的影响,丰富了股权融资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同时为监管部门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给出理论依据。第二,将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应用于中国企业决策的异质性情景,拓展了优序融资理论和权衡理论的理论内涵。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没有预期的最优债务水平,企业是否进行融资取决于其投资项目。然而在现实情境下,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金融市场发展阶段面临的金融摩擦不同,企业融资决策的内在逻辑也会有所区别。本文在讨论企业不同的融资决策对创新发展的影响效果后,进一步依据企业的微观特征、行业特征以及地区经济环境特征识别不同情景下企业融资决策对创新发展的作用效果,并结合现实情况对经验证据给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本文的研究拓展了优序融资理论和权衡理论的应用边界,丰富了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的现实应用研究。第三,对比了不同的融资选择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效果,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提供经验证据。目前已有研究关于哪种渠道的融资活动能够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尚无定论,在不同的金融发展阶段,这个问题也应该有不同的答案。本文对比了企业的内源融资、债权融资以及股权融资决策支持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效果,研究发现,企业的内源融资仅能够支持创新投入,而对创新产出表现出抑制效应;企业的债权融资决策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表现出抑制效应;而企业的股权融资决策能够同时支持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研究结论为企业融资决策支持创新发展提供了最新的现实证据,并为激发企业研发动力,驱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