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形成机制与防治路径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1983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频发的校园欺凌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引发公众对校园安全的关注。我国接连出台了关于防治校园欺凌的通知文件,开展全国性的治理行为,然而校园欺凌仍然时有发生。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校园欺凌相关研究和现状资料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试图在厘清校园欺凌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危害,深入分析校园欺凌的形成机制,并尝试从教育学视角出发,探究防治校园欺凌的实践路径。全文除绪论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校园欺凌的内涵、特征、分类及危害。基于对校园欺凌情境中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三种角色的分析,确定校园欺凌的内涵,并对欺凌行为与暴力行为、攻击行为和玩笑行为的概念进行辨析。然后,阐明校园欺凌的五个特征:普遍性、隐蔽性、多样性、反复性、不均衡性。按照校园欺凌的具体形式,将其划分为言语、身体、关系、网络四类欺凌。最后,论述了校园欺凌对当事人、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多重危害。第二部分是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通过对校园欺凌的相关大数据资料的分析,总结当前校园欺凌的地域、年龄、欺凌方式等特征;并通过对中关村二小和延庆二中两个典型欺凌案例的分析为校园欺凌的形成机制研究作铺垫。第三部分是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形成机制。校园欺凌是中小学生所处的各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与各个系统之间的不良交互的产物。学生自我所构成的微观系统潜在激发校园欺凌,家庭、学校和朋辈三重中观系统与学生的消极互动诱导了校园欺凌的发生,社会作为宏观系统对校园欺凌产生背景性影响。第四部分是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路径。防治校园欺凌,应从对人的教育关怀出发。构建促进人健全发展的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推动良好同伴群体的形成,发挥家庭的教育关怀功能,加强学校的教育疏导,增进社会的协同教育,形成防治校园欺凌的实践路径。
其他文献
高校构成复杂多元,主要包括其性质、功能、学科、专业等,在制定评价方案前应根据高校、专业的层次和特质的不同,按级别建立其理论依据和选择适用方法。而高校开展一系列科研、服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成人,要一切以人的发展为准则,关乎人的问题就必然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伦理安全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需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所谓课堂中的伦理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