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栗生子囊菌的分类学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lym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栗属Castanea Mill.是一类重要的木本粮食作物,我国有板栗C.mollissima、锥栗C.henryi、茅栗C.seguinii和日本栗C.crenata共4种。板栗作为连续生产的树粮作物,栽培面积大,年产200万吨以上。然而栗树枝干病害、叶部病害和实腐病的频发不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栗类粮食安全。本研究以我国华北、西北、东南、西南和长江流域5个板栗栽培区为主,进行栗类植物的病害调查及子囊菌样本采集,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分析我国栗生子囊菌的种类及其分布特点。并对引起板栗重要病害的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分析评估其风险性。主要结果如下:(1)对我国栗生子囊菌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将分离所得的1123个菌株鉴定至9目24科37属77种。其中新科1个。新属3个。新种30个(包括3个待发表新种)。(2)鉴定了37种栗树枝干上的子囊菌。明确了寄生隐丛赤壳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及其近缘种对板栗的致病力。其中寄生隐丛赤壳对板栗的致病力最强,日本隐丛赤壳C.japonica、新寄生隐丛赤壳C.neoparasitica和中国内座壳Endothia chinensis对板栗有中等强度的致病力,栗橘囊壳Aurantiosacculus castaneae的致病力较弱。同时报道了在河北产区流行的一种新的板栗溃疡病,病原为中国拟日规壳Gnomoniopsis chinensis,对当地板栗产业的风险性较高,目前尚未在其它板栗栽培区发现该病害。(3)鉴定了26种栗树叶片上的子囊菌。其中导致板栗叶片炭疽病的是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河南炭疽菌C.henanense,江西炭疽菌C.jiangxiense,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以及睡莲炭疽菌C.nymphaeae。其中以果生炭疽菌,河南炭疽菌和江西炭疽菌为主,喀斯特炭疽菌和睡莲炭疽菌较少。(4)鉴定了23种板栗果实上的子囊菌。引起板栗实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河南炭疽菌C.henanense、戴氏拟日规壳Gnomoniopsis daii和座囊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综上所述,本文用现代分类学手段对中国栗生子囊菌进行精确鉴定,揭示了中国栗生子囊菌高度的物种多样性,明确了板栗上主要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测定了重点病原的致病力,并提出了病害理论性防控措施,为中国板栗的提质增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土壤侵蚀是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切沟侵蚀是小流域重要的土壤侵蚀形式。黄土高原是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切沟侵蚀产沙量占小流域总产沙量的60-90%。暴雨是切沟发生发育的驱动力,然而暴雨条件下切沟的发生发育机制研究薄弱。本文旨在分析大范围暴雨条件下新生坡面切沟的侵蚀特征,揭示暴雨条件下坡面切沟的形成机制,阐明暴雨条件下切沟形成的阈值条件,利用降雨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对暴雨后的切沟侵蚀进行预测。力求为暴雨
学位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城市生态作为一个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近些年尤为受到关注,而城市旧村居改造等获得腾退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预留空间,近些年大都用于城市生态及绿色景观规划建设。在城市生态优化这一热点下,本研究将信息技术与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系统问题相结合,针对城市生态建设规划流程及方法的局限性,选取城市生态建设的优化方法及可视化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针对城市生态功能主导的待规划
由于农药及其原料化合物同时具有工业价值性和环境危害性,研究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来截留阻控其进入环境水体,并同时将其资源回收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胶团强化超滤(MEUF)技术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自组装形成较大粒径的胶团从而能增溶和束缚小分子化合物的独特性质,使超滤膜能够对束缚于胶团的化合物实现截留去除,其兼有反渗透和纳滤的高截留性以及超滤的高渗透性优势。本研究选择近年常用的农药三环唑
学位
通过对高中概率与统计的内容特点和要求分析,探讨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如何合理安排概率与统计的顺序,既能体现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学科逻辑关系,又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认识和理解随机现象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内容的学习。
学位
列车齿轮传动系统将牵引电机的扭矩传递给轮对驱动列车运行,是机车的重要组成部分。齿轮传动系统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不仅受到传递载荷、轮轨冲击载荷的联合影响,而且还要适应轮对、构架之间复杂的相对运动。在列车运营条件下,齿轮箱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故障就会快速发展和蔓延,若不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相应措施,会导致齿轮箱的轴承燃烧、齿轮断裂、箱体破坏、动力传递中断以及车毁人亡等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因此
学位
由于当前广泛采用的自激力模型中气动力仅为折算风速的函数,无法计入气动力随振幅的非线性变化,因此根据所对应的大跨度桥梁颤振理论仅能在初始小扰动条件下计算颤振临界点,而无法计算出颤振临界点后桥梁的运动状态,也无法评估在初始非小扰动条件下桥梁的颤振稳定性。因此,当前的桥梁颤振计算理论难以满足未来超大跨度桥梁的抗风设计要求。因此有必要发展桥梁的非线性颤振计算理论,获得不同条件下的非线性颤振振幅,评估非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