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绿阔叶林是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及多功能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常绿阔叶林结构功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揭示了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异质性,发现地势和海拔是影响林分结构及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地形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2)揭示了主要林分类型木材生产功能的差异。比较了类型A:赤杨叶-黄樟林;类型B:栲树-苦槠林;类型C:山杜英-木荷林和类型D的材生产功能的差异。赤杨叶-黄樟林年蓄积平均生长量最高,山杜英-木荷林木材生产能力最差,人工火力楠林木材生产能力居中。(3)揭示了主要林分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的差异。从垂直层次对不同林分类型的林冠截留能力、枯落物、土壤蓄水能力进行了比较。四种林分类型中山杜英-木荷林的平均林冠截留率最高,火力楠人工林最差。四种林分类型林冠截留率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关系,在林分年龄约48a时冠层截留率达到最大。研究枯落物曾吸水特性,发现其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现显著的指数关系。四种林分类型土壤最大持水量的大小顺序为:C>D>A>B。林分土壤蓄水能力随林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关系。林分土壤蓄水量是其水源涵养功能主体(蓄水量比例>90%),林分整体水源涵养能力(林冠、枯落物、土壤蓄水能力和)随林龄变化规律与土壤蓄水能力相近。(4)揭示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生物多样性差异。全部生长阶段中,林木多样性与生物量呈现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对林木划分生长阶段后,幼龄木、中龄木的多样性与生物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关系,而成熟木中二者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林分在中等水平生物量及水平聚集分布的情况下具有最大的物种多样性。变差分解的结果表明,对于所研究样地的全部林木,58%的林木丰富度变化是由生物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环境对于整体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当划分生长阶段时,两类因子联合解释的变异量随生长阶段的增加而增大(幼龄-中龄-成熟:34%-44%-75%),物种-生物因素的关联在林木中龄阶段形成。随时间变化,影响多样性的主导因素由生物因素向环境因素转变。(5)揭示了林分单一功能及多功能随时间变化规律。林分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随林分年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关系,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林分生产能力与林分年龄为显著的对数关系。林分从幼龄到中龄阶段,多样性与水源涵养能力和逐渐上升,在33 a达到最大后开始下降,在66 a处恢复上升。多样性生产能力和随林分年龄呈现对数关系,水源涵养生产能力和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二次曲线关系。同时考虑三种功能时,林分多功能和与林分年龄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二次曲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