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逾70余万条全民健身路径,主要分布在城市休闲区、城市社区、高校、农村等区域,给人民带健身锻炼带来了极大方便。可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重建轻管”现象,甚至一些健身路径建成后涌现出“一年新,两年旧,三年残”局面,有些组件利用率极低,长期闲置,有些组件破损后无人问津,使其社会公益服务效应大打折扣。进一步调查发现,在路径建设的不同区域,其构成组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局域性特征,掌握这些不同的表现,便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使用、维护,进而充分发挥健身路径的社会功能。本文以全民健身路径组件运行的局域性特征表现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黑龙江省各地市农村、高校、城市公共休闲区、居民社区进行抽样调查,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田野调查等方法展开研究。重点以组件使用率、健身者锻炼周频度、时间段、年龄、锻炼目的等指标反应组件使用的局域性特征;以组件损坏率、修理人员情况、后期维护手段与措施、保障制度、维护经费投入等指标反应组件维护与管理的局域性特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组件使用率存在明显差异:高校范围力量、柔韧功能类组件使用率较高,城区公共休闲区、居民社区以动作舒缓、康复功能类组件应用率高,农村范围内耐力性、与游乐性组件利用率较高;(2)练习时间段与生活环境与习惯密切相关:高校练习密集时间段在15:00-17:00,城市公共休闲区密集时间段19:00-21:00,居民社区密集时间段5:00-7:00,农村密集时间段17:00-19:00;(3)练习频数有显著差异:高校范围内练习频数居民社区、公共休闲区范围内练习频数多在3-5次/每周,农村范围内不确定与练习频数3次以下/每周居多;(4)组件损坏种类有一定区别:高校范围大多数出现在器械连接处缺少轴承类的部件,居民社区、公共休闲区大部分是动作舒缓的康复类组件,农村的组件大部分是固定部分出现问题;(5)局域性差别不大的指标体现:各局域年龄表现都是老年居多、其次为儿童,少年与中青年锻炼人数最少,各局域在路径组件安装后,更新、维护经费投入等后续管理都呈现极少问津状态,各局域没有直接对接的组织与部门,更没有相关的实用制度、条例,各局域同时缺少健身指导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