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豫报》与《河南》是河南留日学生于近代民族危亡之时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其目的是为了救国救民、宣传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到来摇旗呐喊。《豫报》由于不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被迫停办。《河南》则由于其明显的革命倾向,被清政府监视和破坏,最终不得不停刊。
关于《豫报》与《河南》,众多研究者或是只注意到二者的史料价值以及鲁迅早期发表在上面的《新书出版广告》和重要论文,对其中的文化和文学现象往往一笔带过。本文试图以文化和文学的整体视角对这两份杂志进行研究,以期能弥补当前研究工作的些许缺憾。
本文第一章着重研究《豫报》和《河南》的思想文化现象,由作者群署用的笔名分析其中体现的文化现象、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启蒙思想。第二章试图把《豫报》与《河南》中小说和诗歌放置到深广的时代主题和历史背景中考察,分析小说和诗歌所呈现的过渡性;同时梳理鲁迅、周作人、许寿裳等人早期形成的文学救国的思想;通过简析苏曼殊的几幅画作,体会作者的革命思想以及对祖国命运的忧思。第三章力图挖掘《豫报》与《河南》中对科学、民主、自由的提倡;对孔孟思想的批判;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以及在女权意识启蒙下的文化现象,探讨两份杂志上承戊戌维新思潮,下启新文化运动的独特价值。
从文化、文学视域研究《豫报》与《河南》,二者所展示的文化现象使我们能更为清楚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管窥近代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所走的不同道路。其中的文学现象则提供了过渡时期文学的特性。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负重的近代文学为救亡而宁愿舍弃艺术标准,变得“有用”,文学的功用被人为地夸大。对《豫报》与《河南》中文学总体特征的认识,也对我们认识后来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艺观念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