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报》、《河南》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豫报》与《河南》是河南留日学生于近代民族危亡之时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其目的是为了救国救民、宣传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到来摇旗呐喊。《豫报》由于不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被迫停办。《河南》则由于其明显的革命倾向,被清政府监视和破坏,最终不得不停刊。   关于《豫报》与《河南》,众多研究者或是只注意到二者的史料价值以及鲁迅早期发表在上面的《新书出版广告》和重要论文,对其中的文化和文学现象往往一笔带过。本文试图以文化和文学的整体视角对这两份杂志进行研究,以期能弥补当前研究工作的些许缺憾。   本文第一章着重研究《豫报》和《河南》的思想文化现象,由作者群署用的笔名分析其中体现的文化现象、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启蒙思想。第二章试图把《豫报》与《河南》中小说和诗歌放置到深广的时代主题和历史背景中考察,分析小说和诗歌所呈现的过渡性;同时梳理鲁迅、周作人、许寿裳等人早期形成的文学救国的思想;通过简析苏曼殊的几幅画作,体会作者的革命思想以及对祖国命运的忧思。第三章力图挖掘《豫报》与《河南》中对科学、民主、自由的提倡;对孔孟思想的批判;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以及在女权意识启蒙下的文化现象,探讨两份杂志上承戊戌维新思潮,下启新文化运动的独特价值。   从文化、文学视域研究《豫报》与《河南》,二者所展示的文化现象使我们能更为清楚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管窥近代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所走的不同道路。其中的文学现象则提供了过渡时期文学的特性。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负重的近代文学为救亡而宁愿舍弃艺术标准,变得“有用”,文学的功用被人为地夸大。对《豫报》与《河南》中文学总体特征的认识,也对我们认识后来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艺观念有很大的帮助。
其他文献
唐·德里罗(Don Delillo,1936-)是美国备受关注的后现代派作家之一,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福克纳奖等多个奖项。他的小说展现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的全貌,被誉为美国后现代
凌叔华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是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她的小说先后发表在《晨报·附刊》、《现代评论》、《新月》和《大公报·文艺副刊》等
一、本年度党史研究概况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共七大召开60周年、陈云诞辰100周年,本年度的党史研究以这些纪念活动为重点展开。从公开出版的著作看,下列
冰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女性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先行者,她的思想被称为“爱的哲学”。她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接近一个世纪,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