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锚定效应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下,判断与决策的结果或目标值向初始信息或初始值即“锚”的方向过度接近而产生估计偏差的现象。它是在决策研究的描述性范式下,探索决策行为与决策过程中发现的一种启发式偏差。锚定效应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启发式策略对决策的负面影响,探寻减少决策偏差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关于锚定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生活领域锚定现象的揭示与检验,对于不同材料内容、不同锚值类型锚定问题的决策特征缺乏系统的对比研究,对于不同类型锚定效应的产生机制以及锚定效应在个体身上的发展变化特征等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本研究以初一年级、高一年级和大学生为被试,实验材料为知识经验与图形数量估计两种类型,考察外部锚、内部锚和双锚等三种锚定问题决策的差异性及发展变化特征。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研究一采用一般知识性问题、生活常识判断问题以及社会真实事件锚定问题等实验材料,从发展角度考察知识经验类材料下外部锚、内部锚、客观内部锚一外部锚等三类锚定问题决策特征。共包含5个实验:实验1采用经典两步范式,通过对于材料熟悉度水平和高、低锚值的操纵,考察外部锚效应的程度及发展特点,比较不同熟悉度条件下高、低锚值所引发的锚定效应的差异性;实验2采用内部锚问题一步范式,考察决策值从内部锚调整的幅度及年龄变化特征,对调整机制的“满意”原则进行检验;实验3在综合内部锚问题一步范式和经典两步范式基础上,采用“内部锚问题回答+经典两步范式”的实验步骤,通过操纵外部锚的合理性,考察问题决策中客观内部锚与外部锚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段被试双锚问题决策差异性。实验4以真实社会事件外部锚问题为实验材料,操纵锚值有无信息支持及高、低锚值等实验条件,考察外部锚效应的程度及年龄变化特征,分析锚值的支持性信息对于问题决策的影响。实验5采用以正负性质信息为背景的生活常识判断材料,运用眼动研究技术,通过改进经典研究范式,分四步叠加呈现背景信息及决策问题,考察正负性质信息背景外部锚问题决策的眼动特征,对于锚值影响问题决策的过程机制予以检验和分析。研究二采用随机分布的五角星图片材料,从发展角度考察图形数量估计材料下外部锚、内部锚、客观内部锚-外部锚等三类锚定问题决策特征。共包含3个实验:实验1采用“目标图呈现+经典两步范式”实验程序,考察外部锚效应的程度及发展变化特征;实验2采用“内锚图学习记忆+目标图呈现+内部锚一步范式”实验程序,考察决策值从内部锚的调整幅度及年龄差异性,进一步检验决策中的“满意”原则;实验3采用“内锚图学习记忆+目标图呈现+经典两步范式”实验程序,通过操纵外部锚的合理性,考察客观内部锚与外部锚共同作用对问题决策的影响、双锚之间的关系及发展变化特征。研究三采用一般知识性问题和生活常识判断问题,考察时间压力和加工流畅性对锚定效应的影响。包含2个实验:实验1通过操纵时间压力条件,考察外部锚、内部锚和内外双锚等三类锚问题在有、无时间压力下锚定效应的特征和差异;实验2通过操纵生活常识判断锚定问题材料的字体与灰度、锚值等实验条件,考察加工流畅与不流畅条件下外部锚效应的特征和差异,考察元认知难度对于外部锚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知识经验类材料由于与日常生活的知识经验密切关联,容易激活经验系统和启发式决策策略,产生了更大程度的锚定偏差;图形材料的物理属性和估计任务,更大程度上调动了决策者的感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加了决策过程分析式加工的投入,问题呈现本身又提供了决策可利用的现实资源,锚定效应的程度有所减弱。(2)外部锚效应程度较高,且没有年级差异;内部锚效应和双锚效应都有随年级升高而减弱的倾向性。表明在不同类型的锚定问题中,引发的努力思考的成分越多,分析式加工介入的程度就会越高,锚定启发式被激活或采用的程度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同时,年龄增长在认知能力发展上的优势也更加得以显露。(3)双锚问题决策过程中存在着通达与调整两种机制的相互牵制与相互作用,因材料内容、问题类型不同,双锚的关系和占优性不同,最终影响决策结果。(4)不同材料内容、不同锚值类型锚定问题决策中呈现出不同的年龄差异。锚定效应在青少年时期有随年级升高而减少的倾向性,但同时也呈现出变化趋势的不稳定特征。(5)锚定效应的产生源于对锚值的重点关注与加工。(6)双加工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锚定问题的内容效应、类型效应、年龄效应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