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流域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和水源地保护的任务日益艰巨,流域环境综合管理被提上日程。流域生态补偿流域环境综合管理的经济手段方面的研究也成为热点领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为了解决流域中哪些领域需要补偿,它们在哪些区域?为什么要进行这类生态补偿?补偿什么?谁补偿,补偿谁,谁来监督协调补偿?补偿多少?怎么补偿?补偿效果如何及如何改进补偿措施?等一系列问题而进行的制度、政策、手段和方法的安排。与其相对应,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包括:流域生态补偿类型及区划、类型区生态补偿现状及目标、补偿对象、补偿利益相关者、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政策评估及改进。九五以来,国务院连续3个五年计划都将滇池纳入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污染治理项目。滇池污染治理更加重视树立长期治理规划,湖泊全流域综合治理,并运用政府为主导、市场参与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技术、经济、社会管理等多种手段。在滇池流域综合治理的滇池内源污染消减工程、滇池一级保护区四退三还一护工程、城市水污染治理、农业产业转移、水源区保护、外流域引水工程中,都会牵扯到生态环境产品的外部性和流域内或跨流域的生态经济利益分配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很好的生态补偿机制来支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滇池流域,面积2920km2,涉及昆明四区、呈贡县、晋宁县和嵩明县的5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提出广义的流域生态补偿是流域环境综合管理的经济手段的总称。构建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即流域生态补偿类型及区划,类型区生态补偿现状及目标、补偿对象、补偿利益相关者、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效果评价和补偿政策改进。根据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将滇池流域生态补偿分为工业区生态补偿、生活区生态补偿、农业区生态补偿、矿区生态补偿、水源区生态补偿和内源区生态补偿六类。选取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总人口、耕地面积、工矿用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及森林覆盖率对滇池流域进行了探讨性的前五种生态补偿类型区划。2.依据生态补偿机制模式对滇池流域内源区和水源区(松华乡)生态补偿进行了具体分析。滇池内源污染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2010年滇池水体饮用水源功能完全丧失,渔业功能丧失率大于90%,只剩旅游和灌溉功能。居民对减少内源污染的湿地建设的人均年支付意愿为150.03-217.66元,总支付意愿为6.26-9.09亿元每年。湿地建设政策对内源消减产生的综合效益2011年比2008年增加了89405.28万元。松华乡因限制发展损失的机会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目前对松华乡平衡施肥的生态补偿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对于人口转移的生态补偿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3.在分析现行生态补偿政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即明确补偿利益相关者及其责任,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方式,因地制宜制定补偿标准,出台生态移民补偿政策,建设补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