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处于结构优化不断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随着金融创新、监管套利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传统货币政策的调控亦暴露出产能过剩、地方债务以及房地产泡沫等多重风险特征,其政策有效性受到极大挑战。我国央行自2014年起始创设了多种类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再贷款与定向降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短期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与抵押补充贷款政策等,其目标主要是精准释放流动性,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国家2008年遭遇经济危机导致流动性降低的情况不同,我国总体流动性并不缺乏。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亟需转型升级,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一直被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所困扰,同时三农深层次产出结构问题不断显现。因此对结构性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及其效果的研究不论在理论还是现实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结构性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与效果为研究内容,首先对国内外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与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的文献进行了归纳,随后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传导从利率传导路径、信用传导路径其他资产价格传导路径的角度进行了梳理,并汇总整理了国内外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特征与作用机理,总结各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提出背景及出发点,并将之与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接下来对提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比结构性货币政策基础货币投放总量与传统货币政策投放资金量及其利率水平。其结果显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在量上超过传统的公开市场工具操作量,在货币宏观调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能够调整信贷结构,向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有利于降低社会整体融资成本。然后继续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进一步研究,从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结构性信贷与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入手,建立VAR模型,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结构性货币政策与银行流动性、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性信贷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还存在因果关系,这就从实证角度证明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社会融资规模、银行流动性和结构性信贷的影响。但是从数据上来看,三农贷款中的农村贷款结构上来说并未取得较好效果,并且实证过程中也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社会融资规模具有显著影响,但其对结构性贷款的影响较为微弱。最后本文提出相应的改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建议,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有信贷调整结构的初步成效,但实施过程中一些环节还可以进一步改善,我们给出了提升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