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与鲁迅“非通顺”翻译之比较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tngli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兹拉·庞德和鲁迅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要的翻译家和文学家,他们在翻译实践中都曾运用过非通顺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艾兹拉·庞德和鲁迅的非通顺翻译进行比较:运用非通顺翻译的原因;在非通顺翻译中采用的翻译方法;非通顺翻译产生的影响。庞德和鲁迅运用非通顺翻译策略,籍此突出源语和译语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旨在引入新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方法,使译者和译文读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二者为了保留源语语言的形式特征,采用了直译甚至字字对应的翻译方法。庞德和鲁迅的非通顺翻译对译入语的语言活动、文学创作和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非通顺的译文突显出源语和译语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译者正是通过这些差异向译语文化引入新的语言表达方法和新的文学思想,从而起到质疑、改造,甚至打破译语社会中的文化桎梏
其他文献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古今中外学人的兴趣和关注.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修辞学》和《诗学》里,首次提出了隐喻理论,为隐喻的研究和探索奠定了理论基
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正是一部有关青少年问题的经典小说.该文将从青少年的视角来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不适应环境的"主人公.作者认为,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