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景观格局变化已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景观格局不合理可导致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生态灾难,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探讨影响某一区域景观局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提出促使景观格局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对策,对促进区域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四川黑龙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和RS技术,将1990年的Landsat TM、2002 Landsat ETM+年和2009年的Landsat TM三期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借助遥感影像分析软件ENVI4.8解译获得黑龙滩风景区3期景观类型分布图,按照森林资源调查的有关技术标准,经资料查阅、室内数据处理和实地调查验证,将黑龙滩风景区划分为乔木林、竹林、未利用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等6种景观类型。通过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4.0计算各类型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近20年内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特征;结合地方统计年鉴数据,综合分析了黑龙滩风景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旨在为了黑龙滩风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1990年至2009年间黑龙滩风景区土地利用类型在大尺度上变化不大,耕地是本研究区域的主要土地类型。乔木林和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出增长趋势,分别增长了296.87hm2和28.06hm2,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7.79%和185.70%°这与黑龙滩风景区经济的发展,政策制度的制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选取海拔、坡度两个地形因子进行分级处理,运用ArcGIS10.0空间分析模块对各景观类型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海拔因子上,各景观类型主要分布在第一梯度(440-550m):在坡度因子上,乔木林景观主要分布在第三梯度(5-10°),其他类型主要分布在第一梯度(0-5°)。(3)通过景观水平上各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分析表明:黑龙滩风景区景观类型呈现低多样性、高均匀度的现象,即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在景观水平上,斑块数量、斑块密度的增加及斑块平均面积的减小都反映了黑龙滩风景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人类活动频繁,城镇面积的增加,表明黑龙滩风景区受人为干扰日益增加,城镇化进度加快。(4)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密度的增加、地方性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等人为因素成为近20年间黑龙滩风景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子;自然因素对黑龙滩风景区影响较小。(5)为适应黑龙滩风景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要求,促进黑龙滩风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应对黑龙滩风景区景观格局进行优化:即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尽可能缓解人口增长对耕地带来的压力;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对现有林地做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