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和日本先后进入了封建统治日趋式微,社会危机凸显,主流思想显露弊端,西方的哲学、宗教、科技等学问开始向东传播的关键性转折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两国的思想中均产生了重视实理、实用、实效的实学思想。徐光启和新井白石正是活跃在这一时期的推崇实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崇实黜虚、经世致用、务实求效的精神积极面对社会变革;以开明的态度倡导学习西方文化,怀着深刻的历史责任感投身社会实践。 在思想上,徐光启和新井白石反对理学和心学末端空谈虚理的学风,主张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他们以开明的态度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知识并将其与自身思想融合,为西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政治实践中他们秉承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着重解决当时社会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力求解决各自国家的社会危机。本文通过对他们从政的人生经历、崇实的思想内容和积极经世的社会实践的追踪、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探寻此二人崇实的价值追求、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和深刻内涵。同时,由于中日历史传统、社会结构、思想内涵的不同,以及作为儒者、高官和天主教徒的徐光启和作为武士、儒者、权臣的新井白石在个人身份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徐、新二人在对待儒学思想、对外认识等方面的态度也有很多差异,因此本文对徐光启和新井白石的实学思想的相同、相异之处和形成同、异的原因也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本文在上述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徐光启和新井白石的实学思想在思考重心、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等方面对中日两国思想向近代方向转变过程中起到的促进作用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总之,徐光启与新井白石推崇的实学思想为当时不能应对社会新变化的正统思想带来了经世致用的新空气,冲击了本国固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反映了时代变革的迫切需要。虽然产生于中国和日本封建统治内部的实学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各自的历史局限而没能促成近代中日两国与近代西方的同步发展,但实学的求实精神为近代中日两国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两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埋下了伏笔。因此,尽管实学思想存在于十六世纪以来二百余年的这段历史时期,但是这一思想中蕴含的求实、反思、批判、开放、变革的精神为我们应对文化的发展、融合提供了永恒的思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