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福利混合模式变迁--基于青岛市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人口老龄化引发的衍生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政策制定者们共同面临的挑战,以面向老龄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主体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成为世界范围内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自上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建立基于商业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来,以色列、德国、日本等国也陆续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建设纳入社会保障体制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2016年,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政策文件,提出要在15个城市探索建立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其中青岛市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因其老龄化起步早、老龄人口基数大等代表性特征,早在10年前就率先作为首个探索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中国城市,开始探索老年长期照护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资料,并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政策成果。  论文以福利多元主义中约翰逊提出的三维度福利混合理论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制度-行为理论,对青岛市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个案建设历程进行分析。横向上从服务的提供、融资、规制三方面展开,纵向上以2000-2018年青岛市以医疗保险改革为契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发展过程作为时间轴,归纳考察以青岛市为代表的中国长期照护服务领域在福利供给模式上的变迁逻辑。即从单一主体为主的国家主导模式变化为目前国家、市场、社会、家庭多主体混合提供的当代混合模式,其中政府角色从全能的“划桨者”转变为授权的“掌舵人”,从服务的全盘包揽者转变为统筹者、规制者与监管者的宏观调控角色;市场角色从边缘化的服务补充者转变为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并开始进入服务的监管领域;社会角色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正处在向个性化、特色化服务递送者角色转变的进程中;家庭角色则经历了职能重塑的二次复兴过程。  在东亚儒家文化圈,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愈发强调回归家庭,但效果仍不甚理想,同时加重了家庭负担。在良好服务市场与监管体系缺失的前提下,单纯希望依靠社区和家庭直接承接社会福利服务的设想无异于纸上谈兵。青岛市的政策实践表明,其以居家为主体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成功是建立在完善健全的长期照护服务市场基础上的,同时需要社会医疗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仍不完善的时期,临时性的承担部分长期护理保障的社会职责,以适应老龄化社会不断扩张的照护需求。以市场为基础,最大限度的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各环节的协同联动作用,综合平衡社会公平性与财政负担程度,循序渐进的推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多元内容构建,这也许正是青岛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中的“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与运行的中心实力资源。“硬实力”
我国从1997年开始,逐步建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该体制的建立有效地改善了市容市貌、提高了执法效率、提升了城市形象。但是,一些问题和争议也不断产生,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
摘 要:NB-IoT俗称窄带物联网,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为了能更好地确定网络部署的建设方案,合理配置资源,站在NB-IoT的业务场景角度分析窄带物联网的特性,给出面向NB-IoT的核心网业务模型以及组网方案,能指导后续的核心网资源配置和未来规划方案。  关键词:NB-IoT;核心网;业务模型;组网方案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第一份涉及协商民主的政策文本在2006年12月出台,将政协提案工作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协商民主自此逐步进入公众视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工业发展的逐步深入,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地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因此产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留守儿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