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1)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新加坡各族群糖尿病的发病特点。2)对华族、马来族及印度族糖尿病患给予针灸治疗,以评定各种族针灸疗效是否有差异。3)通过问卷调差的方式,来了解各种族对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接受度及可能存在的疑虑或不确定因素。方法:1)透过资料的搜集,包括新加坡卫生部的报告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的期刊、报章、学术性刊物、论文集等,分析与总结各种族患糖尿病的特点。2)临床针灸治疗.临床的病例数量为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各20名例。给予每周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的针灸治疗,观察两个疗程。使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针灸学》教科书的腧穴,按不同的症候加减。主穴包括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均取双侧)。配穴则按病人的个别症状,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复溜、太冲;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髁、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主要的观察指标为空腹血糖指标、餐后两小时血糖指标及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善情况。使用新加坡美康私人有限公司环球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直径为0.30mm,长1.5寸毫针,取以上穴位,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转一次。主穴用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3)问卷调查是在笔者工作的新加坡康生医院及新加坡同济中医院进行。为了接触更多受访者,也有透过脸书(Facebook)、电邮及微信的方式邀请国人参与问卷调查。并将问卷调查的结果以二元回归分析(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式处理,以探讨各种族对针灸治疗的接受度。问卷的主要问题是:“倘若你患上糖尿病,你愿意在接受西药治疗的同时,也接受针灸治疗吗?”受调查者有三个选项供选择:“愿意”、“不愿意”或“不确定”。他们也需抅选出选项中最符合自己意愿的原因,不做多项选择。问卷细述如下:(参图表1)结果:1)在发病特点上,马来族在这几方面较突出:体质指标(肥胖)的几率较高、较可能患上糖尿病并发心脏病、肾病及动脉硬化、血糖控制较差、下肢截肢的可能性较高。印度族的糖尿病发病率较高、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较差、有较高几率并发眼部疾患及忧郁症。这两族有着同样高的糖尿病家族史。华族虽也有以上的患病特点,但比率不及马、印两族高。然而,华族的胰岛素抵抗较突出的。2)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自身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族与马来族治疗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对比显示华族的治疗效果较好。前者P = 0.01,后者P = 0.018,P≤0.05,有统计学意义。华族与印度族治疗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对比显示华族的治疗效果较好。前者P=0.016,后者P= 0.001。P≤0.05,有统计学意义。马来与印度族治疗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对比显示前者P=0.102,后者P=0.068,P≥0.05,两族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3)1219名受调查者接受问卷调查,824名愿意接受针灸治疗、65名不愿意、330名不确定。当中华族对针灸治疗的接受度比马来族高11倍(P = 0.010.P≤0.05),比印度族高8倍(P = 0.030.P 0.05)。马来族与印度族的接受度不相上下,P = 0.797,P≥0.05。女性的接受度比男性高4.4倍,(P = 0.038.P≤0.05)。30-39岁的国人的接受度与50-59岁的国人不相上下,P = 0.830,P≥0.05。在愿意接受针灸治疗的人群当中,主要的因素是听说过针灸治疗的效果,所以愿意尝试(占34.8%)及希望在原有的治疗基础上加强疗效(占29.4%)。在不愿意的人群当中,主要的因素是害怕(占46.1%)及不认为针灸治疗会有效果(29.2%)。在不确定的人群当中,主要的因素是对针灸治疗糖尿病的认识不够(占56.7%)。结论:1)各种族的糖尿病发病特点各异。因此在防治糖尿病的工作上,需认识不同种族的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以便更有效的按各别种族文化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进行教育与督导。2)对比三族的治疗效果,华族优于马来族及印度族。马来族及印度族的治疗效果相等,无统计学意义。这主要与马来族及印度族在体质指数、糖尿病并发症及糖尿病家族史等发病特点有较高的百分比有关。提示他们被诊断出患糖尿病时,或许病情已相对较严重。在整体症状的改善方面,不同种族间的反应各异。印度族对睡眠质量及糖尿病末梢神经痛及肢末麻木的改善较敏感。华族则反应口渴及皮肤痒的情况获得改善。马来族对烦躁多虑的情况得到好转而感到欣慰。而尿频的次数减少、夜尿及消化系统的功能恢复正常则是三族共有的反应。3)按调查数据,主要促使人们愿意接受针灸治疗的原因是“听说过针灸治疗的效果,所以愿意尝试”(占34.8%)及“希望在原有的治疗基础上加强疗效”(占29.4%)。因此,通过媒体对针灸治疗有正面的认识是重要的。建议参与糖尿病治疗的中医师定期在报章、期刊或社交媒体发表这方面的学术文章。让更多人认识针灸治疗的优点。若能加入糖尿病患自述接受针灸治疗后逐渐好转的文字则能更有说服力。不愿意接受针灸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其比率占46.1%。其中以怕痛为最普遍的理由。当中又以马来族占多数。因此,对于马来族或特别怕痛的患者可选择使用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所提及的灸法来控制糖尿病。灸法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它的疗效确切,针对怕痛的患者特别贴切。有29.2%选择不接受针灸治疗的受调查者是因为他们不认为针灸治疗会有疗效。所以选择不接受。另外,有56.7%的人不确定是否接受针灸治疗是因为他们对针灸治疗糖尿病的认识不够。在新加坡,中医属于辅助医学,国人一般从小就都是先接触西医治疗,因此对西医治疗不感到陌生。而对中医用针灸的方式,通过俞穴、经络、气血的运行来调理脏腑的概念其实不容易领悟。因此,推动中医教育,使中医知识更普及是帮助国人认识中医、了解中医、消除对中医的盲点是必要的。同时,以英语做为传播媒介以接触马来和印度族,把中医知识普及化在新加坡是可行的。因为她具备了精通双语而又是合格中医师的人才。在社会人口因素方面,华族对针灸治疗的接受度比马来族高11倍,比印度族高8倍。这比例主要与新加坡人口多为华族有关。调查也显示,马来族与印度族的接受度不相上下。按新加坡卫生部的健康调查的数据,马来族与印度族在2010年的糖尿病患病百分比为16.6%及17.2%,均高于华族的9.7%。因此使用英语做为传播媒介,把中医知识普及化,能让更多的马来族及印度族同胞从针灸治疗中受会。女性愿意接受针灸治疗是男性的4.4倍,P≤0.038。这主要是因为女性普遍对健康课题较注意,较懂得保养身体,对医疗保健较上心。30-39岁的国人的接受度与50-59岁的国人不相上下。这提示较年轻的国人也渐渐能接受中医治疗。这与过去中医治疗只属于上了年纪的人的观念已有很大的改变。这观念的改变与新加坡政府在2000年实施对中医执业者需考取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执照有关。这项政策的实行提高了中医业者的专业水平及形象,使中医行业在新加坡得到提升。这直接让年轻的国人愿意尝试中医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