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文献研究目的: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筛选过敏性结膜炎的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对过敏性结膜炎的病因病机及用药规律等进行分析,总结古代医家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特点,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检索、查询相关书籍文献,确定检索词,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检索中医古籍中目痒相关文献,基于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过敏性结膜炎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表格和SPSS系统,从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过敏性结膜炎的中药运用规律。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到中药108味,使用频次共计345次。古代医家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多用温性药、寒性药,凉性药使用较少,几乎不用热性药;药味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以肺经、肝经和脾经为主。从药物功效看,使用最多的是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理气药次之。综合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生地、当归、薄荷、荆芥、川芎、羌活、防风、甘草等中药是古代医家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常用药物。结论:古代医家治疗目痒以祛风、清热、活血、止痒为基本治法,根据发病的时间及兼症的不同,辅以理气、祛湿等方法。2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前期文献研究结果,结合高卫萍教授临床经验,拟定过敏性结膜炎基础方,进行初步临床研究,评价本方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基础方口服。两组均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询问患者自觉症状并观察眼部体征,以积分表形式记录,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93.3%,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文献研究的中药组方能有效改善过敏性结膜炎的症状,且疗效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