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突出了断裂构造对区内铀成矿的影响,着重对断裂构造进行了野外地质调研和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大致查明了区内主要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通过本区古构造应力场、同构造期脉岩和构造样式及穿插关系等的研究,分析了区内主要断裂的演化过程。利用断裂带内构造岩地球化学特征,大致阐明了区内黄溪断裂和成功坳断裂物质组分的迁移特征。结合深部钻探工程获得的钻孔资料及近些年最新研究成果,对区内断裂活动时序与铀成矿关系进行初步探讨。通过两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高坪石寨地区分布着两条较大规模的NNW向断裂蚀变带(6号带和8号带)及其次级断裂,而不是几组小规模的NNW向裂隙。其中,石寨地区6号带西侧250米处沿沟发育一条NNW向硅化带,即8号带,该条硅化带与石寨地区近SN向铀分量高值异常晕相吻合,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2)高坪地区中部近SN向断裂蚀变带,即9号带,该处构造活动次序较为复杂,近SN向断裂蚀变带被NEE向黄溪次级断裂错断,且产状变化较大。(3)利用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法和晶质铀矿U-Pb同位素定年方法对高坪地区钻孔揭露的细粒花岗岩脉进行“平行定年”。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大多数钻孔揭露的细粒花岗岩脉形成于印支早期,而不是前人所认识的燕山晚期,并证实该区受印支期SN向挤压构造活动的影响。(4)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成果,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坪地区断裂构造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①构造活动序次对铀成矿阶段的控制,即矿液在不同构造应力场下运移的方向不同;②NEE向黄溪断裂扭性构造结构面有利于矿液的运移与沉淀,后期若伴随张性活动,更利于富大铀矿体的形成;③近SN向断裂力学性质及运动方式因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而改变,形成有利于铀成矿的地段。最后,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地质、物化探等资料,在野外综合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预测黄溪断裂带东段深部、黄溪断裂带中段和石寨地区NNW向断裂蚀变带为铀成矿有利远景区,建议开展钻探揭露与查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