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黄芩药材及其制剂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fe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黄芩药材为研究对象,以一清颗粒为载体,研究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材质量综合评价、在在线质量控制以及在成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制药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应用基础。 第一,根据《药典》的方法对黄芩药材样品的水分、浸出物、黄芩苷含量进行测定。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药材水分、浸出物、黄芩苷含量分别成功地建立了近红外定量模型。经过未知样品检验预测结果较好,符合分析要求。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个模型在很短时间内用三个指标来控制原药材的质量,确保了药品基础原药材的质量。 第二,浸膏为药物生产的中间产物,在药品质量控制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黄芩浸膏为例研究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浸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本试验应用法定方法对各个浸膏样品的黄芩苷含量进行测定,建立了近红外定量模型。经过预测集检验,预测结果良好。运用此模型我们可以快速、实时地监控浸膏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避免了由于中间过程的失误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第三,本文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找到了一条可以不经过前处理,而且无损、快捷的对成品质量进行检测的新途径。本文建立了一清颗粒中黄芩苷含量的近红外模型,预测结果令人满意。经过进一步的完善有望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对中药成品进行全面的监控。 第四,本文探索性地将中药散剂中的某种中药材作为一个质量指标,建立近红外定量模型。这种尝试既避免了样品前处理对物质造成的流失,也较好的诠释了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念。 本实验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引入到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从原药材、浸膏到成品我们都成功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近红外定量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初步实现药品生产的在线质量控制,经过校正、完善后可以应用到实际的药品生产之中。近红外光谱法避免了以前分析结果滞后的弊端,尽可能保证了中药材质量的一致性,提高了生产中间过程的可控性和中药制剂产品的均一性。本实验为以后规范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第一部分帕金森相关蛋白α-synuclein新的降解机制的探讨目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是帕金森病(PD)一种重要的致病蛋白,其异常聚集的出现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期刊
本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抗耐药结核杆菌化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20世纪中叶,随着一大批抗结核药物的出现,使结核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近年来,因为药物使用方法不得当等原因,产生了耐药的结核杆菌,使得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急需要一批新的、更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用于结核病的治疗。目前,有多种药物进入了临床实验阶段,其中的乙胺丁醇类似物SQ 109在联合
期刊
刺猬通路是一条重要的胚胎通路。在胚胎时期,它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如果被阻断会导致畸形的发生;在成年时期,刺猬通路参与组织的修复,一般处于静默状态,如果被异常活化会引发癌症,比如:髓母细胞瘤和基底细胞癌。SMO蛋白是这条通路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抑制SMO蛋白能够阻断刺猬通路,这会成为抗肿瘤的一种新途径。目前针对刺猬信号通路已经发表了很多小分子抑制剂,其中小分子SMO蛋白抑制剂Vismode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