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语言主要输入者(一般为母亲)的跟踪观察,通过对比儿向语(或称妈姆语)和成人间对话之间的区别,来探讨南方汉语儿向语的音高特征。研究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对婴儿九个月大,十二个月大,十五个月大,十八个月大,二十一个月大,和二十四个月大时的儿向语与儿童十八个月大时录制的成人间的对话进行音高特征分析,首先分析汉语儿向语是否也具有夸张的语调,使用基频高的音高等非声调语言里儿向语普遍具有的韵律特征。主要分析儿向语的这些特征是否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以及性别的不同产生系统性的差异。其次是分析儿向语在声调层面上是否也发生系统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是否会对汉语四声的辨别产生影响,从而妨碍儿童的声调习得。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六名生活在长沙的母亲和其子女,儿童中男女比例为1:1,即三名男性和三名女性儿童。所用语料为母亲与婴儿在自然状态下所录制的录音,在对应的儿童的每个年龄阶段,从儿向语中提取可供分析的语句,然后再从这些语句中提取可供分析的音节。本研究主要运用Praat 5.1.01软件对音高进行语音分析。在语调层面,本研究主要分析整个句子的平均音高和音域范围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其性别是否会对这些变化产生影响,并运用SPSS15.0软件对其影响力大小进行分析。在声调层面,本研究主要分析在儿向语状态下,汉语中的四个声调的音高和其调域同成人间对话相比是否发生明显的变化。该过程运用Praat软件进行声调基频值的提取,并且通过Matlab程序实现对基频取样点的归一化处理,生成Lz-score图。主要参照Zhu(2004)提出的方法,对Lz-score图的纵轴平均分成五份,然后转化成相应的五度值,来比较儿向语中的声调曲拱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对声调的正确感知。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为:与成人间对话相比,汉语儿向语中也存在夸张的语调,基频值增大等韵律特征,这些特征在声调语言例如汉语普通话中出现表明儿向语的这些韵律特征确实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同时儿向语的这些韵律特征随儿童年龄的增大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性别差异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声调层面上,同成人间对话相比,儿向语也出现了音高增大,音域变宽的特点,与其在语调层面上的特征相对应,但同时声调的曲拱却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一结果表明儿向语中的声调虽然受语调影响调阶发生变化,但这一变化并不影响四声的辨别和儿童对声调的习得,同时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曹剑芬关于汉语声调与语调关系的论述。她认为,在语流中,声调与语调并存,两者的关系是音阶叠加的代数和,而不是调形叠加的代数和。他们相互依存,彼此制约,声调受语调的调节,其音阶会随着语调的波动而上浮或下沉,但其调形会相对稳定;语调存在于声调之中,必须通过各个声调的沉浮得以实现。儿向语在这两个层面上的韵律特征,都有利于使其和成人间对话区别开来。研究表明,同成人间对话相比,儿向语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同时儿童对儿向语中的一些区别特征也十分敏感,因此儿向语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起着积极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