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掌握学术动态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慈善组织为研究角度,系统地考察清代江西慈善组织的发展演变、建置、经费、管理、运作方式以及基本特征等,进而探讨清代江西地方社会、民众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考察清代江西官办的慈善组织发展演变,分析其经营和管理状况,认为鸦片战争前后即1850年前后基本是清代官办慈善组织兴衰的转折点,此前是官办慈善组织兴盛阶段,此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冲击官办慈善组织趋于衰落。第二部分考察了迅速崛起的民间慈善组织的类型、数量以及管理等,深入探讨民间慈善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兴盛原因。乾嘉以后,民间慈善组织迅速展,主要有专门性的善会善堂和综合性的善会善堂两个大类,前者根据其职能的不同分为救济类、育婴类、施葬类、惜字类四类,而后者是众善并举的善会善堂,名称各一;具有数量多、种类全、管理规范以及深受江浙地区慈善理念的影响等特征;这些民间慈善组织对于重建和维护地方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西方慈善理念的冲击下传统慈善组织表现出明显局限性。第三部分着重考察了一个特殊的慈善组织——清节堂,通过个案研究,分析清代江西清节堂的建置、数量、经营管理、基本特征以及社会功能与影响等。认为江西清节堂共有4个,最早创建于1872年,在管理上是以官督民办为主,而不象苏州清节堂那样完全民办民管,但官府并不直接参与到清节堂的管理事务之中,与其它慈善机构相比,清节堂的经营管理是比较有秩的,在收养贞女、节妇、孀妇、孤老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功能。最后是结论,以慈善组织为研究视角,通过系统地考察官办、民间慈善组织的建置、类型、数量、经营管理、经费来源、运作方式以及兴衰原因等具体内容,论述了清代江西慈善组织的发展演变,并探讨清代江西地方社会、民众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中认为清代江西地方社会与国家权力是一种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冲撞的复杂关系,国家权力向地方社会伸延的空间是有限的,民间社会存留着相对独立的空间,在士绅的影响下仍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