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应性鼻炎(Allergy rhinitis,AR)主要是由过敏原诱导、IgE介导的一系列炎症介质释放而引发的I型超敏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鼻痒、反复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目前,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有: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3类,其中免疫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唯一对因治疗手段,目前研究较多的免疫治疗疫苗主要有基因重组变应原疫苗和DNA变应原疫苗等。
实验目的:
本试验所用的药物主要成分是经过基因重组而构建的一类低过敏原性过敏原(Hypoallergen),它将一类泛过敏原与白介素IL-10偶联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治疗性免疫疫苗LTT,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建立变应性鼻炎的豚鼠模型,探讨新型变应原疫苗的治疗效果。
方法:
1.实验治疗药物LTT为一基因重组蛋白,主要成份为泛过敏原和改良的IL-10,用于实验前,提取纯化为LTT蛋白。
2.蛋白功能的快速鉴定:建立大鼠烫伤模型,用LTT蛋白、PBS和烫伤 1 号、烫伤2号治疗,初步观察LTT蛋白功能。
3.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并用LTT蛋白治疗
3.1 动物分组:7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五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假治疗组(治疗对照组,用PBS治疗)、低剂量治疗组(LTT低剂量治疗,浓度320 mg/L)、高剂量治疗组(LTT高剂量治疗,浓度1600 mg/L),每组14只。
3.2 建模:基础致敏:每只豚鼠以卵清蛋白(OVA)10μg作为致敏原,氢氧化铝1 mg作为佐剂,用生理盐水制备1 ml混悬液【10μg OVA+1mg Al(OH)<,3>+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行基础致敏,1次/4 d,共4次;强化致敏:最后一次基础致敏间歇1周后,每只豚鼠每侧鼻腔局部滴2.5%的OVA共10μL,隔日1次,共5次;激发:每只豚鼠每侧鼻腔局部滴3%的OVA共20μL,隔日1次,激发维持至实验结束。模型对照组均以生理盐水代替卵白蛋白OVA。模型组及模型对照组于激发两周后处死,以便在症状之外进行病理学鉴定,来判断变应性鼻炎模型是否成功。3.3.用药试验: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后,治疗组则于第4次激发后开始用药治疗,每次激发后鼻腔滴LTT药物10μL,治疗组两种浓度用药处理均为1次/d,直至实验结束,每处理中高、低剂量组的药物浓度分别为1600 mg/L(即50 mmol/L)和320mg/L(即10 mmol/L)。空白对照组则以PBS代替LTT。用药20天后处死所有豚鼠。
4.实验观察指标:
烫伤创面观察:大鼠背部局部烫伤,每天用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创面愈合程度。
症状观察: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于每次激发后30分钟内观察各实验组豚鼠抓鼻及打喷嚏症状并计数。各治疗组于每次用药治疗后30min内观察症状。
标本采集及病理观察:实验结束后,乙醚吸入麻醉,断头处死豚鼠,分离鼻背,取出鼻中隔粘膜,放入10%中性甲醛固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鼻腔粘膜病理形态改变。
5.结果统计:
所有观察结果均经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根据方差齐性(Homoscedasticity)检验结果,决定采用 t 检验或 t′检验进行均数比较。
结果:
1.通过建立大鼠烫伤模型并治疗,观察结果显示:LTT蛋白治疗组较烫伤1、烫伤2号和PBS治疗组创面愈合好、且愈合速度快。说明经过纯化的LTT蛋白有一定的抗炎功能,蛋白活性存在,可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2.LTT蛋白在豚鼠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症状观察显示:模型组及模型对照组,从第二次激发起除模型对照组的各组豚鼠抓鼻、打喷嚏症状较明显。模型组动物每次抓鼻及打喷嚏多呈连续性,模型对照组为非连续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动物较烦躁,抓鼻及打喷嚏症状明显较对照组多,并分别达到极显著差异和显著差异水平:抓鼻次数:模型对照组5.44±2.44,模型组13.73±5.04,P=0.000;打喷嚏:模型对照组9.67±3.39,模型组18.73±12.42,P=0.039。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对照组豚鼠鼻黏膜上皮完整,无糜烂,黏膜固有层无腺体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表现正常鼻黏膜形态。模型组鼻黏膜水肿、增厚,上皮有鳞化,黏膜层见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增生明显。对各治疗组,我们观察治疗第4至第9天症状显示:治疗高低剂量组较治疗空白对照组症状明显减少,统计分析显示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抓鼻次数:治疗高剂量组3.73±1.95,治疗低剂量组4.25±2.63,治疗对照组10.50±1.96;打喷嚏次数:治疗高剂量组6.27±4.27,治疗低剂量组7.25±3.39,治疗对照组14.10±2.60。病理学观察显示:假治疗组黏膜上皮完整无脱落,但伴有鳞状上皮化生,粘膜内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腺体明显增生。治疗高低剂量组粘膜鳞状上皮化生明显改善,粘膜内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浆细胞浸润,腺体增生不明显。
结论:
1.以OVA为致敏原的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建立成功;
2.将泛过敏原与白介素IL-10偶联在一起的新型治疗性免疫疫苗LTT,以单一剂量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显著控制其鼻部症状及改善鼻粘膜形态;
3.LTT高低剂量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需进一步探讨其合适剂量;
4.本研究认为LTT有望成为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新型免疫疫苗,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