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综合反映湿地生境的特点及健康状况,对湿地生境功能的发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典型湿地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实现湿地的可持续管理非常重要。湿地植被具有不同的生态学组织尺度,研究湿地植被在不同组织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应该采用相应恰当的研究方法。本文选择中国东北部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模型集成方法,对研究区域中典型湿地植被在不同组织尺度(植被型、群系和群丛)下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得出了研究区域中典型优势植物物种——漂筏苔草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遥感技术为湿地植被的可持续及有效管理提供了适时的、更新的及相对准确的数据源。在本研究中,运用遥感技术对研究区域中湿地植被分别在植被型和群系组织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遥感数据的多源性,尤其是遥感数据的多空间尺度性,增加了遥感数据应用的复杂性。科学理解尺度这一问题是恰当运用遥感数据源分析湿地植被空间分布格局的前提。本论文选择近期相同季相的TM影像、SPOT5影像和飞艇影像3种遥感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域中典型湿地植被分别在相应组织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以由这三种影像得到的植被空间分布结果为基础,对比分析了运用多源遥感数据研究湿地植被空间分布格局的尺度差异特征。由于遥感数据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方面的一些限制性,单纯依靠遥感技术,很难获取湿地植被在群丛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本论文中运用物种分布统计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湿地植被在群丛尺度下的空间分布特点。本论文以研究区域中典型优势植物物种——漂筏苔草为例,以高精度的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野外实测的生境数据及高空间分辨率的飞艇影像为数据基础,运用物种分布统计模型——广义相加模型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同时结合广义回归分析与空间分布预测模块GRASP(Generalize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patial Prediction),定量分析了漂筏苔草空间分布与其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漂筏苔草在研究区域中的空间分布概率。研究结果表明:(1)湿地植被具有多生态学组织尺度,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具有尺度依赖性,分析湿地植被在不同组织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应该选择相应不同的方法。在本研究区域中,对于植被型和群系尺度下的湿地植被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应该选用遥感技术方法,对于群丛尺度下的湿地植被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应该选用物种分布统计模型的方法;(2)TM影像、SPOT5影像、飞艇影像,随着空间分辨率的增大,反映的湿地植被空间分布信息逐渐丰富。TM影像适用于分析湿地植被在植被型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则SPOT5影像和飞艇影像适用于分析湿地植被在群系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飞艇影像还能够反映群系尺度下过渡类型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3)GAM模型结合GRASP模块是模拟复杂沼泽生境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并且能够定量分析群丛尺度下湿地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生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4)漂筏苔草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地表积水深度和到水体的距离这两个因子的影响,其中到水体的距离主要控制着其空间分布格局;在水体的同一方向,随着到水体距离的增大,出现漂筏苔草的概率逐渐减小:在距水体的距离小于20m的范围内,出现漂筏苔草的最大概率为0.74;在距水体的距离大于20m小于60m的范围内,出现漂筏苔草的最大概率为0.56;在距水体的距离大于60m小于140m的范围,出现漂筏苔草的最大概率为0.36,在距水体的距离大于140m的范围,不会出现漂筏苔草。本研究对了解三江平原湿地植被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方法和当地植物空间分布的生态学特征,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