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有效处方剂量学研究目的:1.探究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2.以TPS术后参数D90为据,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术治疗晚期肺癌的有效处方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住院病例的中病理确诊为肺癌并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病人45例。将术后CT图像导入125I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按验证确认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与术前计划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士15%),以术后验证D90分为A、B、C(A组100-120Gy,B组120-140Gy,C组140-160Gy)三组各15例,并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CT复查,观察A,B,C三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和局部控制率(LCR),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有效处方剂量。结果:1.随访时间6个月,完全缓解(CR)15例(33.3%),部分缓解(PR)17例(37.8%),病情稳定(SD)3例(6.7%),进展(PD)10例(22.2%),A、B、C三组的客观缓解率及局部控制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和局部控制率(LCR)值均为93.3%,大于A组和B组。2.125I粒子植入组织间植入术治疗晚期肺癌术前和术后两组剂量参数比较:PTV(cc),D50(Gy),D90(Gy),V100(%),V90(%),MPD均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01,0.96,-0.04,-0.03,0.44,-1.8,P值均大于0.05。结论:1.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作为一种微创、有效、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应用于晚期肺癌,能改善病人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2.140-160Gy剂量组疗效最好,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大,ORR和LCR呈上升趋势,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价值。第二部分: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安全性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目的:探究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安全性及气胸和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住院病例的中病理确诊为肺癌并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45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植入术后患者气胸和出血的发生状况,分析气胸发生率和出血率与患者基本情况、病变特征、穿刺过程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找出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8例(40%)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气胸,其中3例出现中-重度气胸,15例出现少量气胸;30例患者发生周围出血,其中轻度出血11例,中度出血19例,出血合并气胸患者有7例,同时发生概率为15.6%(7/45);气胸的发生率与病灶大小无相关性(P=0.778);肺内穿刺长度4-6cm时,气胸概率明显增加,肺内穿刺长度为4-6cm(70.0%)和大于6cm(66.7%)两个范围气胸发生率相当,显著高于1.5-2cm(30.0%)和2-4cm(21.1%)的气胸发生率,且具有统计学义(P=0.032)。肿瘤大小为0.5-2cm(90.0%)出血发生率最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肺内穿刺长度大于4cm出血发生率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穿刺针数和手术时间均与气胸有统计学意义(P=0.02和P=0.014),呈现较弱的正相关相关性。结论:放射性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肺癌是安全有效,并发症主要为气胸及出血。病灶大小与气胸发生率无相关性,肺内穿刺长度4-6cm时,气胸发生率明显增加;病灶大小为0.5-2cm出血发生率最高;肺内穿刺长度大于4cm出血发生率增高,气胸与穿刺针数及手术时间呈较弱的正相关,为临床提供良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