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的80年代末期开始,志愿者事业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在发展的规模、速度等方面都处于滞后性发展的状态,政府的支持力度并不大,90年代志愿者队伍初具规模,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极大提高,这都为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造条件,成为志愿者组织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志愿者队伍规模逐渐扩大,这足以说明志愿者事业的认同感在增强,其社会的基础极为深厚,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并会对社会治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本文在研究中,确立赣榆区团委志愿者协会和区青年自组织赣榆区义工协会作为案例,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从志愿者的队伍建设、组织架构的形成与运作、志愿服务对象与涉及领域等诸多方面来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分析比较中揭示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据此提出解决对策。 本文在研究分析了赣榆区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基于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相对滞后、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中积累经验不足、志愿者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过度管制、志愿者组织在社会上声誉不高等原因,对指令化的公共服务导致其社会治理独立性差、滞后性的法规建设造成参与社会治理作用被羁绊、与社会资源衔接不畅引发社会治理领域狭窄短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解决这些问题,论文在最后从破除指令化模式构建平等参与的社会治理平台、强化法律规制建设激发志愿者组织的社会治理效能、构建承接社会治理资源的衔接与应用体系这三个视角出发提出了推动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