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水电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库成库后,库区内水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库区内河流水位上升,水面变宽,水深增大,流速减小,水体透明度增大,水体交换时间变长。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产者,水环境的改变,会对浮游植物产生直接影响,并进而影响其他水生生物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峡工程2009年竣工至今已有多年,水库建成后,在新的水环境中浮游植物群落如何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一值得探究的问题。在2010年1月、9月及2015年1月、9月,对三峡水库干流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经过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水体环境变化特征水库建立对水文环境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流速减小,透明度增加,水温升高,靠近大坝的湖泊型水体表现尤为明显。水库内营养盐水平发生明显改变,具体表现为:总氮浓度升高,总磷浓度降低。2015年与2010年相比,水库中水体流速、水温无明显差异,透明度明显增加,2015年营养盐水平低于2010年同期水平。(2)浮游植物群落布特征2010年13个采样点共检测出浮游藻类6门43属226种(含变种)。2015年,共检测出浮游藻类8门83属341种(含变种)。2010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0.18-2.42×104 cell/L,2015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1.93-5.63×104 cell/L。2010与2015两年,三峡水库干流浮游植物种类以硅藻、绿藻、蓝藻为主,甲藻、裸藻、隐藻较少。其中2015年所藻类的物种数与细胞密度比2010年都有所增加,绿藻、蓝藻增长比例最大,硅藻占所有藻类组成比例下降。湖泊型水体与河流型水体中藻类组成与细胞密度差异显著,尤其是蓝藻、绿藻种的种类与细胞密度显著高于河流型水体。2015年三峡水库浮游植物多样性高于2010年水平。(3)浮游植物群落演变模式以小环藻(Cyclotella)、针杆藻(Synedra)、鼓藻(Cosmarium)、脆杆藻(Fragilaria)、舟形藻(Navicula)等代表的藻种的五个功能群在2010、2015年不同蓄水时期不同类型水体中均为主要优势功能群。其中四个功能群主要以硅藻主导,一个功能群为蓝、绿藻主导。2015年除了以上5个功能群外,由绿藻、甲藻、蓝藻、裸藻、隐藻主导的12个功能群均有上升,且以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栅藻(Scenedesmu)、裸藻(Euglena)、鱼腥藻(Anabaena)、小球藻(Chlorella)、蓝纤维藻(Dactyloccopsis)、席藻(Phormidium)、实球藻(Pandorina)、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代表的功能群在2015年所有采样点均有出现。三峡水库浮游植物有从杂生型藻种(R型)先行占优向竞争型藻种(C型)和胁迫型藻种(S型)演变的趋势。水库修建对水文条件的改变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4)浮游植物群落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三峡水库干流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透明度、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流速呈负相关关系。RDA分析三峡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环境因子相关性表明:绿藻与蓝藻一些藻类与水温、透明度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些藻类大多具有运动器官或具有利于漂浮的结构,硅藻中一些藻类与流速相关性较强,他们大多细胞细长,没有运动能力和利于漂浮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