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测定了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液体培养过程OD (620nm)值、pH值、菌丝干重、产孢量以及基质消耗(碳、氮)等培养参数;对培养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对该菌株的培养阶段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菌丝干重、产孢量、OD (620nm)值分别为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生理特性主成分;基质消耗(C、N)与产物生成有显著相关;当λ=2.582时,可将淡紫拟青霉菌株NH-PL-03培养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适应期,培养时间为1~2d,菌的培养参数变化不大;第二阶段为生长期,培养时间为3~5d,菌体开始生长,OD (620nm)值上升,pH值下降,菌丝和产孢量增加;第三阶段为对数期,培养时间为6~7d,OD (620nm)值、pH值上升,菌丝和产孢量急剧增加;8d后进入稳定期(第四阶段),OD (620nm)值、pH值趋于稳定,菌丝干重和产孢量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 对淡紫拟青霉培养过程POD同工酶进行跟踪测定,结果表明:在淡紫拟青霉的整个液体培养过程中,共出现了4条POD同工酶酶带,其迁移率(Rf)分别为0.098、0.137、0.294和0.373。总体上,培养过程POD同工酶酶带的数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3~5d时有3条POD同工酶酶带,培养至6d,只有2条酶带,7~10d都只有1条POD同工酶酶带。 对培养过程β-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在培养的第1~6d时,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比较平缓,酶活的变化为7.0 u/mL~9.438 u/mL,从培养的第7d开始β-葡萄糖苷酶活性骤然升高,达到43.875 u/mL,培养8 d时,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最高值55.0 u/mL,随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动态平衡状态(9~11d),12d时开始早现逐渐下降的稳定变化,从44.438 u/mL降至18.875u/mL。 对培养过程的可溶性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在1~12d的培养过程中,蛋白质条带呈现先增多,后减少,再增多的趋势。并且各个阶段存在着共同的蛋白质电泳条带,这反映了淡紫拟青霉液体培养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情况。 研究淡紫拟青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培养过程的OD值,pH值,菌丝生长与孢子生成有明显影响。孟加拉红、PDA和察氏培养基菌丝量增长最为显著,培养8d,菌丝量分别达到0.80/50mL、0.73/50mL和0.70/50mL;PDB、PCA培养基菌丝量增加较为缓慢,培养8d,菌丝干重仅为0.22/50mL和0.18g/50mL。在察氏和燕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培养8d,产孢量分别达到36.90×106/mL和35.51×106/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