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掺杂硅团簇及新型二维材料的预测与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o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富勒烯以及石墨烯被发现以来,自组装纳米材料以及二维材料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近十几年来引起广泛的研究。不同于三维晶体材料,低维材料往往表现出不同于体相的新奇性质。在未来的纳米器件、自旋电子学、催化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纳米尺度的器件需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寻找稳定并具有优良特性的自组装团簇,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人们对于新型的二维材料的探索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近年来人们在二维材料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在石墨烯启发下,人们慢慢将研究热点从Ⅳ族二维材料拓展到多元二维材料,尤其是过渡金属碳化物,过渡金属氮化物以及过渡金属硼化物的广泛研究。实验和理论上发现越来越多的二维材料可以稳定存在,甚至可以实现对电子结构的人工调控。因此,继续寻找新型的二维材料,探索其新奇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对其进行人工调控依然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双过渡金属内嵌Si团簇Ti2Sin(n=3-24)的几何结构演化和电子结构的研究。我们使用遗传算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Ti2Sin(n=3-24)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以及磁性。通过遗传算法的全空间搜索,计算了从n=3到n=24的基态以及11个亚稳态。其中我们主要针对每个构型中能量最低的三个结构,来分析其几何对称性和稳定性以及电子结构和磁性。结合平均结合能、Si原子嵌入能和二阶差分能可以得到如下结论,Ti2Si4是最稳定的结构,它在Ti2Sin(n=3-24)的尺寸范围内具有最高的Si嵌入能以及二阶差分能,而且能隙也最大。其次比较稳定的是Ti2Si13、Ti2Si21、Ti2S15和T2Si7。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小尺寸中,主要决定团簇稳定性的是几何结构,如Ti2Si4具有D4h的对称性,Ti2Si7具有C2v的对称性。随着尺寸的增长,电子壳层逐渐占据了主要因素,如Ti2Si15和Ti2Si21团簇,它们分别具有68和92电子。对于团簇的结构演化,我们可以发现,当n>21时团簇的稳定性开始变弱,说明团簇在Ti2Si21时趋于饱和。而且基本形成了封闭的Si笼。双过渡金属内嵌Si笼可以明显的增强其稳定性,为制备新型纳米材料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2)基于反对称车轮结构的Si12团簇中三过渡金属内嵌后的结构和磁性研究。我们讨论了 3个过渡金属掺杂Si12团簇的混合团簇情况。通过遗传算法结合密度泛函原理搜索出Tm3Si12的基态。除了Sc3Si12之外,其他基本保持在六边形反对称棱柱的车轮结构,三个过渡金属原子位于轮轴处。Ti3Si12是反铁磁态的,而V3Si12,Cr3Si12和Mn3Si12都是亚铁磁态的。其中Mn3Si12的结构有较大的扭曲,对称性降低。在对其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研究后发现Mn3Si12具有非常明显的磁性转变,在磁性器件方面有着很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对于两种元素掺杂的情形,我们发现,经过遗传算法搜索,也基本能够保持在车轮结构的构型。而且大部分都呈现出亚铁磁态。而VTi2Si12,CrTi22Si12和MnCr2Si12的团簇构型会随着电荷的得失发生磁性变化。在我们列出所有的团簇构型的能隙后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60个价电子具有非常好的化学稳定性,这给超原子模型提供了一个新的图像。(3)新型过渡金属碳化物的预测、电子结构、应用、以及电子结构的调控。预测了3种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结构都属于正交晶系,过渡金属是6配位与C原子成键,C原子属于4配位与过渡金属成键。通过声子谱的计算证明了3种过渡金属碳化物的稳定性。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其中MnC2大致能稳定在300 K以下,VC2和V1/2Mn1/2C2则至少能稳定在1000 K以下。其中MrnC2为近邻反铁磁,且能带中有Dirac电子态,其电子费米速度约为5.37 × 105 m/s显示出较好的输运性质。对于V2和V1/2Mn1/2C2体系没有磁矩。VC2、V1/2Mn1/2C2和MnC2的面内杨氏模量分别为70.8N/m,83.7 N/m和73.6 N/m。通过对VC2和V1/2Mn1/2C2吸附Li原子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过渡金属碳化物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以及较低的扩散能垒,有一定的Li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对于过渡金属碳化物的表面钝化,我们发现通过F或者O原子在VC2和V1/2Mn1/2C2表面钝化后会产生磁相变。
其他文献
制冷系统是整个冷库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把握好制冷系统设计的各个要点,凭借新技术及经验不断优化,才能使冷库的制冷系统更加完善、安全和高效。作为冷库的核心组成部分,制冷系统由多种设备组成,主要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油分离器等等。
期刊
Nambu-Jona-Lasinio(NJL)模型是Nambu 和Jona-Lasinio 于 1961 年提出的一种相对论量子场论模型,它便于数值计算,而且在描述强子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2+1味NJL模型来研究量子色动力学(QCD)中的手征相变以及混杂星结构问题。首先我们采用固有时正规化研究零温下的相变问题,并计算此时的夸克物态方程。随后我们考虑了经典NJL模型的缺陷,暨物理
在标准模型中,描述夸克混合的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矩阵一直是非常重要和基础的内容之一。半轻(纯轻)衰变因为其较大的分支比和简单的衰变形式为人们广泛研究。在半轻(纯轻)衰变中,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可以很好的分离开来,通过研究衰变率提取出表征强相互作用的参数化形状因子(衰变常数)和夸克混合矩阵元,分别为描述强相互作用的QCD计算和夸克混合CKM矩阵元幺正性的检验
近年来,对磁阻挫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凝聚态领域的研究热点,这是因为这些系统中的阻挫相互作用会造成很多新奇的量子相,比如量子自旋液体。量子自旋液体最早是由安德森提出,是一种高度纠缠的磁无序量子态。作为量子自旋液体的重要分支,Kitaev自旋液体起始于Kitaev提出的定义在蜂窝格子上严格可解的自旋1/2Kitaev模型。此模型具有依赖于化学键方向的自旋相互作用,从而造成强量子阻挫,进而诱导形成22自旋液
本文介绍一种商用车铅酸蓄电池状态监控系统的开发,系统实现蓄电池传感器实时采集蓄电池状态参数信息,并通过TBOX将数据上传至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存储分析及报警判断,并将亏电报警信息推送给手机客户端,提醒用户注意。同时,系统根据蓄电池SOC值的限值判断,进行电磁开关的切断控制,以保证车辆的正常起动。
学位
目前我们已知的组成这个世界最微小的基本粒子是夸克,毋庸置疑,对夸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开物质起源之谜,对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至关重要。逐步发展起来的量子色动力学(QCD)已被广泛的接受为研究强相互作用物质的基本理论,我们最理想的结果是从QCD所描述的六种基本夸克及其之间传递强相互作用的胶子来获得关于整个强相互作用世界的信息。然而由于QCD的渐进自由这一神奇性质,在低动量转移区域,夸克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发育重要的烃源岩和致密油储层,并形成了中国最大、最有潜力的致密油田之一。目前,对这套致密油储层特征、成因和成藏机理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次研究以典型钻井岩心样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1)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是一套由碳酸盐矿物、陆源碎屑和火山物质等组成的湖相混积岩。其岩石
宇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是理解晚期宇宙加速膨胀背后的物理机制。现在已经有许多的观测被用于探测这种正加速度背后的机制,如高红移Ia型超新星(SNeIa),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星系团,重子声波振荡(BAO)等。这些工具基于一个基本假设,即光子总数在宇宙尺度上是守恒的。这是宇宙距离对偶(cosmic distance duality,CDD)关系DL/DA(1+z)2=1成立的关键假设之一,
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信息传递、处理手段的发展。古时候的人们只能用信鸽、烽火等原始手段传递信息,效率低下且信息简单。而随着近代电磁波的发现,人类开始通过无线电来传递信息,效率大大提高。随着上个世纪量子理论的提出,直接催生了电子工业,为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家知道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是物理过程,其载体主要为电子和光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是以电子为主要载体的一次信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