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的对比分析目的探讨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的病理特点并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份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并明确病理诊断的SPN患者576例。根据CT上是否存在磨玻璃样病变将SPN分为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既往肿瘤史。影像资料包括:肺窗上结节的直径、位置。分析比较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在病理、临床、影像学的差异。结果576例SPN患者中良性69例(12.0%),恶性507例(88.0%)。其中实性结节319例(55.4%),病理良性60例(18.8%),恶性259例(81.2%);亚实性结节257例(44.6%),病理良性9例(3.5%),恶性248例(96.5%)。实性结节中病理良性的比例明显高于亚实性结节(p<0.001)。病理恶性的亚实性结节和实性结节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都是腺癌。在腺癌的各个亚型上,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p<0.001)。亚实性结节中女性(p<0.001)、非吸烟者(p<0.001)、病灶位于上叶(p=0.017)的比例明显高于实性结节。结论对实性结节性质的判断是临床上的难点。腺癌是病理恶性的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两者在腺癌亚型的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亚实性结节中非吸烟者、女性、病灶位于上叶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实性结节。第二部分实性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判断列线图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对CT表现为实性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影像、实验室及同位素18F-FDG检查的资料分析,建立判断实性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并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实性SPN患者共203例(A组)。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肿瘤史;影像学资料包括:肺窗上SPN的直径、位置、形状是否规则、边界,分叶、毛刺、血管集束、瘤周血管、密度是否均匀、钙化、胸膜凹陷;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肿瘤指标。同位素18F-FDG包括:18F-FDG PET-CT或者18F-FDG SPECT。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实性SPN病理良、恶性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另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手术切除并明确病理的实性SPN患者110例(B组)以验证本模型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A组203例实性SPN患者中病理良性44例(21.7%),恶性159例(78.3%)。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CT上SPN的边界、毛刺、钙化及同位素18F-FDG摄取增高是判断实性SPN良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绘制了便于临床应用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利用B组数据验证该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对实性SPN患者良恶性判断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90±0.038,选取截点T=0.708时,约登指数最大。此时模型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80%。准确性为 84.5%。结论患者的年龄、CT上实性SPN的边界、毛刺、钙化及18F-FDG摄取增高是判断实性结节病理良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研究建立的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结节良恶性的判断。第三部分亚实性结节浸润性腺癌和非浸润性腺癌影像学特点的研究目的探讨CT表现为亚实性结节的肺浸润性腺癌和非浸润性腺癌之间的影像学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并明确病理的亚实性SPN患者162例。根据病理结果将亚实性结节分为良性组、浸润性腺癌组和非浸润性腺癌组。其中非浸润性腺癌组包括AAH,AIS和MIA。对比非浸润性腺癌组和浸润性腺癌组在病灶的直径、实性成分的直径、实性成分直径的比例(consolidation/tumor,C/T)实性成分面积所占的比例(consolidation area/tumor area,C/T area)、位置、形状、分叶、毛刺、血管征、空泡征、微结节征以及胸膜凹陷征这些影像学特征上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两者之间鉴别诊断的独立相关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计算临界值。结果162例亚实性SPN患者中,病理良性7例(4.3%),非浸润性腺癌组48例(29.6%),浸润性腺癌组107例(66.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的直径及实性成分的直径在浸润性腺癌和非浸润性腺癌中有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浸润性腺癌和非浸润性腺癌病灶大小鉴别的最佳临界值为16mm,曲线下面积为0.786±0.037。实性成分的直径鉴别的临界值为3.5mm,曲线下面积为0.847±0.031。结论亚实性结节中病灶的直径及实性成分的直径在浸润性腺癌和非浸润性腺癌中有统计学差异。亚实性结节的直径16mm及实性成分的直径3.5mm可能是影像学上判断是否为浸润性腺癌的临界点。第四部分临床Ia期肺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Ia期(cT1NOMO)患者的临床、影像、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特点,探讨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份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并且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248例患者临床Ia期肺癌患者。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肿瘤史;影像资料包括CT上病灶位置,直径、实性成分的直径,水平面上病灶的最大面积、实性成分的最大面积、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计算实性成分的最大面积占病灶最大面积的比值并记录在结果中;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五项血肿瘤指标CA125,CEA,Cyfra21-1,NSE,SCC。对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的特点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临床Ia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48例临床Ia期肺癌患者中pN0患者195例(78.6%),pN1患者18例(7.3%),pN2患者35例(14.%)。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块的位置、实性成分面积所占的比例,分叶征、毛刺征及血CEA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两组患者中有统计学差异。腺癌患者各个亚型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不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实性成分面积所占的比例和血CEA是判断临床Ia期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Ia期肺癌患者淋巴结是否转移与CT上病灶有无分叶征、毛刺征、实性成分的比例和术前血CEA值相关。其中实性成分面积的比例>50%和术前血CEA>5ng/ml是临床I a期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