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党这凝聚着大量人类文明的古晋圣地,浸润着各具特色的“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两种戏曲。 “上党梆子”与“蒲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共同构成山西的“四大梆子”,是山西最具特色的戏曲剧种。上党梆子虽然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蒲剧的影响,却与省内的其它三大梆子迥然不同。这种听觉上明显的差异让众多喜爱上党梆子的人都想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来探究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上党落子”是除上党梆子外,在晋东南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个小剧种。在山西众多的小剧种中独树一帜。上党落子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借助自身体制灵活的优势,不断吸收外来剧种的精华,并与兄弟剧种切磋交流,逐渐形成了本剧种的艺术特色。较之同一区域流行的大剧种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柔婉悠扬,颇有几分秀美;而较之太行山间的其它小剧种,上党落子却又不乏慷慨豪壮之气魄。这一亦秀亦壮的美学形态使上党落子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本论文就是要将“上党梆子”与“上党落子”进行比较研究。尤其是在戏曲音乐方面。因为就“戏曲”称谓的本身,就体现了音乐在其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和非同一般的地位。通过比较,既要看到两个剧种间的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发现两者在戏曲音乐上的差异,进而挖掘两剧种的独特之处。在戏曲普遍不景气的今天,来推动上党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放眼未来。比较之后,我发现两者在唱腔、伴奏乐器等戏曲音乐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唱腔,因为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是不能通用的,唱腔风格的不同是区分“上党梆子”与“上党落子”这两个剧种间差异的最为主要的因素。这也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差异的存在,让我们看到它们的优劣,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了借鉴的作用。如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是创作中首要认清的问题。另外,虽然“上党梆子”是先于“上党落子”而形成的山西大剧种,并且“上党落子”在形成之初不可避免的模仿借鉴“上党梆子”,但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上党落子”为了争夺观众,不断创作新戏,还一度有上升和超越“上党梆子”的势头,这种良性的竞争,这种“兼收并蓄”的精神极大的促进了上党落子的创作,对于这样的小剧种来说,实属不易。 “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虽然有着地域上的相似性,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并没有磨灭它们的艺术特性,反而进一步的促进了它们的繁荣,艺术韵味也日渐醇厚。探索两剧种的特点与规律,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于保护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另外,本论文还分别附上了“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的谱例,这是对理论知识的有效补充,使得本论文更加客观,更具说服力,也体现了本论文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