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食物市场化程度逐步增强,我国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及其消费结构变动显著。我国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行为多数还是家庭消费。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城镇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 消费者对于食物的消费也满足一般的消费者决策过程。在购买食物之前,消费者会搜集内外相关信息,内部信息包括家庭的收入、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偏好等,外部信息包括食物的价格等。通过综合评估内外信息,消费者会最终确认对于食物的需求,从而确定食物消费的结构。因此,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食物购买决策过程中,居民的收入、食物价格和家庭特征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就此展开。首先对于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数量、结构的变化,以及阶段特征做了描述性分析。然后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因素。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对三个假说的验证上。8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逐步转型,粮食消费下降,果蔬等副食消费增加,并逐渐替代主食消费。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可划分为特征不同的三个阶段。而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区食物消费数量和结构也各不同。收入、价格和家庭特征对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有较显著影响。其中收入对于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在减弱,而食物价格的影响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