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信息,往往带给读者审美体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正是译者通过跨语转换来传递原作审美信息的过程。如何为译语读者带来近似原文读者的审美体验,这是文学作品译者经常需要面对的实践问题。与此同时,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会灵活运用不同句式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相较于汉语写作而言,英语写作过程中,长句的使用较为常见。而在本论文所选择的翻译实践素材——英文短篇小说Mother’s Day中,出现了大量的英文短句句式。这些不同类型的短句在该短篇小说中独具特色,有着不同的审美功能。如何通过翻译再现这些审美功能,给译文读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这是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之一。接受美学是一种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理论,它重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接受效果。受该理论启发,文学翻译作为文学作品跨语艺术再现的过程,也应重视译文读者的审美接受问题。译者应尽可能给译文读者提供与原文读者相等或者相近的审美体验,从而再现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接受美学理论为本次翻译实践与评注写作思考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视角。在Mother’s Day这篇英文小说中,短句的出现十分频繁,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心理描写、语言风格传递都有着不同的作用,有丰富的审美效果。基于翻译素材的这个特点,翻译实践过程中,本文作者为了使译文的读者能够产生与译者相同或相近的审美体验,在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形式和意义上的对应,从而还原审美体验。为使译文更好地再现原作的审美功能,本研究针对三种不同类型英文短句,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即对于可连成一句的短句,可以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特征,还应考虑对于词语的选择,真实地再现人物心理;在翻译短促省略的短句时可以通过调整语序、增译的方式,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保持原文中的内部衔接关系;在翻译连续的意思相近的短句时,应格外注意从形式和内容上对原文的审美效果进行还原。如果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距,形式上难以进行还原,则可以从语言上对其进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