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木CTMP制浆废水的特性和电化学脱色处理的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i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桉木化学热磨机械浆(CTMP)制浆废水浓度高、成分复杂和色度深,处理难度大。废水含有多种有机污染物,主要是木素降解产物、低分子聚糖降解产物以及抽提物等,其中一部分是毒性污染物。废水COD<,cr>浓度在15000mg·L<-1>和30000mg·L<-1>之间,BOD<,5>在3000mg·L<-1>和9000mg·L<-1>之间,BOD<,5>/COD<,cr>在0.15和0.33之间,可生化性一般。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生化法处理,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处理后出水未能达标排放。废水处理技术制约着桉木CTMP技术的发展,是造纸工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论文首先模拟CTMP制浆生产过程,获取桉木CTMP制浆废水,分析了废水的水质特征、污染状况、可生化处理性及色度和胶体特性。制浆工艺条件对水质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的制浆设备和工艺条件,废水水质差异很大。且加药量越大,污染负荷越严重,有机物浓度越高,色度也越深。 接着对实验室获取的模拟桉木CTMP制浆废水,分别进行了微电解法和电催化氧化法的间歇处理实验,研究了有机污染物降解、去除及脱色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不同水平的比较实验,获取优化的处理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上述两种处理方法的脱色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了电极的表面形貌和修饰物涂层的组成。 在微电解法和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实验和理论分析的研究基础上,并结合三维电极法,本论文提出了动态复合电化学法。采用动态复合电化学法处理桉木CTMP制浆废水,研究了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去除效果以及脱色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动态复合电化学法处理桉木CTMP制浆废水效果良好,COD<,cr>去除率>60%,色度去除率>95%,并可显著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与微电解法、混凝法和电催化氧化法比较,动态复合电化学法的处理效率更高,实验过程中酸碱的用量少、电耗低和操作成本低。 运用电化学扫描技术确立电化学反应过程动力学参数,建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脱色动力学方程。再次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动态复合电化学法降解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动态复合电化学法反应受吸附和扩散两个过程控制,COD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速率方程,脱色符合二级动力学速率方程;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直接电催化和电氧化还原,间接的电极产生的活性物质的氧化还原和絮凝吸附等作用,使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和发色基团及其联接键发生断裂破坏。废水经动态复合电化学处理,芳香族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减少,非芳香族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这样将难生物降解的芳香族类化合物去除或降解为较容易生化降解的非芳香族类化合物,降低废水的毒性,并有效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最后,在动态复合电化学法处理桉木CTMP制浆废水间歇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动态复合电化学反应器和连续处理实验流程。目的是为桉木CTMP制浆造纸的应用发展做好铺垫,为CTMP制浆废水处理探索一条新途径,以促进制浆造纸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实验流程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废水连续处理实验,未发现反应器中粒子板结、堵塞、滞水等现象,出水质量稳定,COD<,cr>去除率>55%,脱色效果显著,脱色率>90%。反应材料可以反复使用,表明反应器的结构设计和填料选择是合理的。
其他文献
直升机飞行过程中,其主减传动系统内摩擦副将产生大量的摩擦热,若散热结构不合理或者润滑不充分,将导致传动系统内的摩擦热无法散失,严重影响其工作性能。同时,直升机飞行高度低,在
随着汽车的保有量逐年递增,汽车防盗问题已经显得尤为重要。汽车防盗系统大概有四大类:机械式,电子式,钥匙芯片式,无线网络式,各有优缺点,其可靠性问题一直处在社会各界的探讨之中。
期刊
期刊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制造业正面临不可预测的市场变化、快速多变产品类型以及不断增强的市场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可重构制造系统成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悬置系统作为车身(或车架)和动力总成之间的连接件,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操控的稳定性和舒适性。悬置设计初期需要通过悬置路谱采集工装进行路谱采集,该工装必须能够满足各
随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型设计技术被很多企业广泛应用,因为产品变型设计速度的快慢严重影响产品设计周期的长短,因此,变型设计成为企业关注重点。变型设计中零部件分类方法、建模方法、变型策略及零部件优先级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影响到变型设计中的尺寸约束和参数传递,并最终将影响产品变型设计效率。本文首先针对变型设计中尺寸约束及参数传递的特点将零部件进行分类,确定零部件的建模方法及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