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职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出现各种问题和弊病,许多学者基于社会角色概念的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但是,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本研究发现仍然还可以运用分类归纳法、深入访谈法、扎根理论方法对辅导员角色冲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拓展性探究。通过文献研究,运用分类归纳法,提出辅导员角色冲突问题及其前因后果等方面的七个核心观点;再通过对辅导员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质性研究。最终,验证了其中的六个观点:(1)辅导员能力有限与动机不足同多种期望规范需求间形成外在的角色冲突;(2)工作内容泛化引发辅导员的角色认识模糊;(3)院校双管体制存在指令执行冲突;(4)当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过于求大求全,超过其自身能力极限;(5)辅导员角色冲突的成因在于学生观念转变与社会发展扩宽了辅导员工作范围和层级,主观认识的不足致使与客观实践失衡,而院校管理的失调与支撑系统的薄弱进一步加剧失衡;(6)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核心,明显的政治化特征约束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资料凝练出辅导员角色冲突模型。模型表明:第一,辅导员角色冲突的直接原因来源于期望现实矛盾、指令矛盾和认知模糊,其中期望现实矛盾与指令矛盾属于客观成因层面,认知矛盾属于观念成因层面。第二,辅导员期望现实矛盾和指令矛盾产生的核心原因是角色定位。第三,主观成因层面,辅导员角色冲突的第一因源于职业归属与能力不足,且能力不足的效果会因为角色定位的作用而增强。第四,客观成因层面,辅导员角色冲突的第一因源于政治定位与学生需求。针对辅导员角色冲突的现实原因,通过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提出两个解决辅导员角色冲突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最关键的环节: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服务的分离,二是注重辅导员的职业热爱和职业主动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