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庭因为住房问题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虽然早在1994年国务院即提出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保障房供应体系,但十几年以来,保障房建设进展缓慢,面临重重困难,商品房价格却是逐年上涨,使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公租房的建设,逐步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和覆盖范围,以缓解住房压力,但是住房保障制度的缺陷、保障性住房短期内严重不足以及住房保障制度对身份及相应条件的限制,导致大量人群依然无法被覆盖。对比而言,集体土地上兴起的小产权房并没有保障房申请那么多的限制,价格也远低于商品房。为了改善自身住房条件,城镇居民将需求转移到了小产权房,使得小产权房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其没有合法的定位,同时缺乏相关机构的监管和重视,因此尽管小产权房在体量上增长迅速,但其社会保障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甚至出现大量闲置,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小产权房和保障房两者虽然在开发动机上完全不同,在社会功能及覆盖范围上却存在一定程度交叉。因此如果能通过合适的渠道,使这两类性质的房屋在制度上能够相互衔接与转化,这既可以为部分小产权房提供一个合法的解决路径,又可以缓解目前保障住房供给面临的困难。此文通过论述小产权房与保障房的各自特点,揭示其相似性;再借助PEST分析方法,从法律、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分别论证小产权房转化为保障房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一些转化的原则、具体实施方式和选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