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约有二分之一的人口以其为主要粮食。大部分水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都偏高,尤其以籼稻为甚,而在我国种植的水稻中有80%是籼稻。直链淀粉的含量直接影响着稻米的口感,含量高,米饭干燥蓬松,色泽滞暗,米质硬,食味不佳,而稻米的口感好坏是衡量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因此,人们一直希望通过适当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达到改良稻米品质的目的。本研究以籼稻品种9311(杨稻6号)为材料,利用分别携带反义蜡质基因的p13w8质粒和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的p1300质粒对受体材料进行了共转化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影响籼稻植株再生体系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稳定、高效的籼稻9311植株再生体系;探讨了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籼稻9311的遗传转化体系;将反义蜡质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通过共转化方法导入了籼稻9311,并进行了初步检测。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一系列的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如不同的基本培养基、不同的消毒方法、不同的2,4-D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的继代时间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建立了适合籼稻9311植株的再生体系。2.通过对影响农杆菌侵染的诸多因素,如愈伤组织生理状态、农杆菌菌液浓度、干燥处理时间、共培养时间、抗生素的浓度、潮霉素浓度等参数的优化筛选,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建立了较好的适合籼稻9311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3.通过共转化方法将反义蜡质基因和潮霉素基因导入籼稻9311中,分化出了18株潮霉素抗性植株。PCR检测初步表明,有11株抗性植株其选择标记基因和反义蜡质基因都整合到转基因水稻的基因组中。RT-PCR检测结果表明,有5株抗性植株成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