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的很多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新生微血管及新生微淋巴管在疾病的局部复发和远处侵袭性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大部分早期声门型喉癌在传统手术和放射治疗后能取得良好的预后,我们仍观察到有一部分病例在局部复发、器官保存及生存方面具有不良预后。我们研究的目的是用CD31和D2-40标记的免疫组化表达来探讨早期声门型喉癌血管、淋巴管生成特点及其在未经治疗的T1-T2声门型鳞状细胞癌中可能的预后影响。方法:取湖南省人民医院2007年5月至2011年12月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的早期(T1-T2)声门型喉癌石蜡标本,有13例预后不良的病例被认定,另从档案中选取14例良好预后病例与前一组进行比较。其中10例标本再和12例喉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标本进行比较。存活病例在他们首次手术治疗结束后的至少24个月内都进行了随访,死亡病例随访至他们死亡。从石蜡包埋的喉癌组织切片中连续3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1和D2-40单克隆抗体分别用来标记血管和淋巴管,D2-40与Ki-67双重标记染色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运用Image 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免疫组化图像。血管生成使用形态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对淋巴管生成使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使用Mann-Whitney和chi-square检验进行分析,计算出P值。结果:肿瘤血管生成与局部复发(P=0.011,P<0.05)、死亡(P=0.034、P=0.043,P<0.05)相关;癌周淋巴管与局部复发显著相关(P=0.004,P<0.05);在喉癌组织不同区域中,其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均不同,其中以喉癌癌周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最强,显著高于肿瘤内(P<0.05);癌周和肿瘤内显著高于正常黏膜,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D31和D2-40免疫组化切片可以提供一个有关于早期声门型鳞状细胞癌的辅助信息,以便更加清楚的描述病变的特点。早期喉癌中血管、淋巴管生成的评价可以确诊拥有高危复发风险的病人,从而为治疗计划调整和随访策略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