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海洋经济逐渐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海岛作为独特的地理单元,其资源环境对其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和约束作用,影响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和方向。自然资源约束下的海岛产业结构演化日益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议题。舟山作为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的国家级新区,拥有优越的区位及丰富的港口岸线、滩涂、渔业、海岛旅游等自然资源;全市岛屿数量占据中国岛屿总数的20%,其产业演化对中国海岛县(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选取1978-2013、2014年等年份的相关数据,采用“三轴图”法、偏离份额分析法、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舟山产业结构演化的自然资源基础、阶段与模式和政策启示,主要结论如下: 舟山市整体自然资源丰富,各县(区)间分布不均衡。(1)舟山的港口岸线、滩涂、渔业、旅游、风能等自然资源禀赋较高,但其土地、淡水等资源较为紧缺;(2)普陀区在舟山全市范围内自然资源综合优势最突出,较其他地区拥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储备,更为丰富的渔业资源以及旅游资源;(3)定海区在比较中排名靠后,主要是由于地区用地紧张造成的;(4)岱山县排名第三,拥有丰富的滩涂岸线资源,海水养殖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5)在4个县(区)自然资源丰度比较中,嵊泗县只在旅游资源这一项上表现相对较好,其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舟山各县(区)产业结构演化模式、现状不尽相同。(1)在4个县(区)中,定海区经济发展稳健,其产业结构演化一直遵循右旋模式,并于1996实现三产化;(2)普陀区产业结构整体呈现为左旋发展模式,在2008-2011年期间出现过逆转现象;(3)嵊泗县与岱山县产业结构演化路径相似,两者在前期均遵循左旋模式,在2004、2005年发生转变,随后遵循右旋发展模式。(4)舟山经济总体快速发展,县际极不平衡;(5)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相对合理,总体趋向高级化;(6)各县(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较单一且过度倚重临港制造与建筑等行业,严重束缚产业结构可持续演化。 舟山自然资源与产业发展高度相关。(1)随着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耕地资源将严重束缚舟山第二产业发展;(2)海水利用能力的提高和水利工程的兴建,使舟山固有淡水资源对地区产业发展的限制被减弱;(3)丰富的港口资源催化了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交通运输、仓储、金融等产业的发展;(4)渔业资源主导舟山第一产业发展,带动水产品加工、船舶修造、港口物流等行业的发展,但影响正在减弱;(5)旅游资源开发主要带动舟山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