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中非但没有缺席,反而用其特有的方式开创了一条修行成就之路。藏传佛教乃至世界各大宗教都是在父权制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在其以往众多的宗教记录中,虽然有很多女性的身影,但她们的生活记录却是经过了男性的过滤和解释,从而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女性观:一方面藏传佛教继承了佛教传统的女性观,认为女性的价值低于男性,女性在修行过程中需要克服比男性更多的困难;另一方面对女尊和女性领袖极其崇拜,并将对女性的尊重列为戒律之一。因此,梳理藏传佛教女性观的历史,用宗教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分析藏传佛教与女性的关系,直接关系到藏传佛教的本质意义和性别制度的宗教根源。从目前的研究状况可知,以往的研究主要围绕佛教的女性观历史、藏传佛教尼僧生活、尼寺规制等内容展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对藏传佛教女性观的信仰体系层面、历史人物层面和现实群体层面进行研究,运用宗教学、哲学等多学科方法,重点是以女性主义哲学的视角研究藏传佛教女性观,总结女性在藏传佛教中的弱势因素,挖掘女性的修行成道经验,目的是恢复或重建女性宗教文化。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藏传佛教女性观溯源,梳理了佛教经典中关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的女性观。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佛教女性观以女身垢秽、女性不能成佛等观点为主,对出家女性的戒律规定多于出家男性,并认为女性僧伽的加入对于佛教僧团的发展产生了妨碍。但经典中偶见释迦牟尼对女性的尊重和肯定,表明早期佛教对女性的严苛规定,是受到当时的父权制社会影响,而释迦牟尼本人一直秉持着众生平等、男女平等思想。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佛性一如思想的广传,使佛教对女性成佛有了新的规定,认为女身可转男身成佛,甚至女性可以即身成佛,在诸佛净土中,也有存在女性的净土,这表明男女在佛性上无有分别,都能够成佛,对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进行了有力的证明。密宗兴起之后,进一步对女性成佛给予了肯定,大力提升了女尊信仰的地位,并将不能侮辱、诋毁女性列为根本戒之一,维护了女性尊严。藏传佛教女性观继承了原始佛教以来的女性观,并对之进行否定之否定,将女性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二章,藏传佛教女性观的内涵及张力,从女尊信仰、女性领袖、女众信徒三个方面对藏传佛教女性观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对三个方面之间的张力进行了讨论。藏传佛教对女尊信仰十分推崇,班丹拉姆和十二丹玛女神是藏传佛教具有藏族特色的女护法神信仰,而度母信仰更使藏传佛教具有完整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藏传佛教亦男亦女的本质。藏传佛教对女性领袖的地位也非常尊重,历史上的玛久拉仲创立了女性承载的独特法统觉域派,女活佛转世体系作为藏传佛教独具特色的传承体制,表明了藏传佛教对女性修行者的高度认可和尊崇。但是,女众信徒中虽然有少数的尼僧开始建设尼寺、逐步恢复宗教权威,但现实中女众信徒的生活和修行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女性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修行成功的期望很低,尼僧们在寺院的生活大多数都很清苦,无法与男性僧众相比,这些现状构成了藏传佛教女性观的内部张力。第三章,藏传佛教女性观的哲学反思。首先对藏传佛教女性观研究与女性主义哲学的沟通进行说明,女性主义哲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议题,为藏传佛教女性观研究提供了思路和观点,波伏瓦的女性主义观点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支撑。其次,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佛教的三个性别层次,即理想层面的男性主体地位、现实层面的女性他者地位和实践层面的双性同体观。佛教将男性作为完整人性的代表,是理想层面的成佛目标;将女性作为他者,是佛教对女性现实层面的客观认识,也是佛教对女性更深程度的关怀;以男女同体或男身女相的佛菩萨形象,说明佛教在实践层面所追求的是一种完满的人性,佛教的性质不是非男非女,而是亦男亦女,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解脱。最后,分析了女性崇拜的起源和意义,认为女性崇拜是男性赋予的信仰形式,本质上还是作为主体的男性对作为客体的女性的压迫。第四章,女性宗教文化的缺位和重建。首先探讨女性宗教文化缺位的原因,揭示了生理因素的谬误,女性并不是因为生理原因导致失败,在不以暴力论成败的社会中,生理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地位。尼僧法脉难续也是女性宗教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藏传佛教传统中虽然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女性法统,但是从佛教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尼僧法脉并没有在藏传佛教中建立系统的传承体制。尼僧的生活主要靠家庭供养,对家庭来说负担过重,而尼僧的生活来源缺乏,与男性僧人无法相比。尼僧自我认知过低,导致她们没有主动进行自我提升和平权努力,这是尼僧宗教地位低下的主观原因。通过挖掘女性修行成功的经验,使女性看到成功的可能性和途径。从佛教伦理角度,女性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佛教女性宗教文化的建立,关系到佛教的本质和信仰结构,关系到佛教的人文关怀是否彻底实现;从女性解放角度,女性宗教文化的恢复或重建,关系到女性通过宗教的方式提升社会地位,实现女性的彻底解放。总之,藏传佛教中的女性作为“他者”的内涵是首要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找到女性成为他者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宗教根源。从女性修道成功者的典范出发,探讨她们如何突破自身性别的局限性,达到与男性、与社会、与佛性乃至与完满人性相同的高度,从而克服女性的“内在性”、实现其“超越性”。要找到藏传佛教女性观张力问题的根源,必须研究藏传佛教女性观的内涵及历史,以哲学视角解构藏传佛教女性观,找到女性宗教文化缺失的原因,挖掘女性修行成功的经验,恢复或重建藏传佛教的女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