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与农村劳务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资金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区域间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不平衡性,使区域之间工资性收入存在明显的差距。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区域差距的因素,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缩小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我国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在对中外学者关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在区域之间、区域内部及收入来源结构方面的现状及其变动趋势,利用各区域相关数据分别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就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及各因素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①1993-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差距,收入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内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不仅存在差距,且差距呈扩大化趋势;农村居民劳务收入及其在本地企业得到的收入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中占主要地位。 ②就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宏观层面,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状况、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均具有积极影响,且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是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③在区域层面,同一因素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对西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是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对东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是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对中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是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 ④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建议包括: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农村的教育事业和培训;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并优化投资结构;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