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规律与评价方法研究——以中原马厂油田为例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马厂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唐庄一马厂构造亚带的南端,整体上为北东向走向的断背斜。经过近30年的开发,研究区已进入高含水乃至特高含水开采阶段,注水开发的剩余油分布极为复杂,不同形式规模的剩余油大量分布于注水开发油藏的“死角”中。为提高油田的石油采收率,保持持续高效、稳产开发,需要对注水开发中后期,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其综合控制因素进行精细研究及重新评价。
  本论文针对马厂油田开发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以沉积岩石学、测井地质学、油藏地质学及开发地质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为指导,层次分析与动态拟合相结合,充分解剖马厂油田扇三角洲储层建筑构型,结合马厂油田剩余油形成机理,评价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要素对马厂油田剩余油的控制模式,阐明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
  采用区域可追踪对比的泥(页)岩标志层及区内辅助标志层对马厂油田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选取工区内普遍发育的砂体,建立了以单砂体为单元的地层对比骨架剖面。
  在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内,通过露头、岩心、化验分析的沉积相标志,结合区域沉积特征,认为马厂地区的沉积体系为湖泊——三角洲体系,区内主要开发区块马11块、马19块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的主要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席状砂等5种。根据测井相图版,结合各单砂体发育分布特征,编制出各小层砂体的平面沉积微相分区图,研究表明,沙三下1·7·8·9、沙三下26·7·8·9·10、沙三下34·8小层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沙三下12·6·10、沙三下21·2·5、沙三下31·2·3·5小层为分流间湾和远砂坝沉积;沙三下13·4·5·11·12、沙三下23·4·11、沙三下36·7·9小层为泥坪沉积。
  在单砂体为单元的小层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在各类储层构型分析的成果,提出层次分析与动态拟合相结合的思路,将马厂扇三角洲储层构型划分为单一砂体层次、复合砂体层次、单一水道层次、复合水道层次等4个层次,层次逐一下分,总结扇三角洲内部隔夹层发育产状及分布特征。
  在构型研究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规模构型要素对马厂油田各区块剩余油的控制模式,分析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构型、构造的影响,特高含水井组的剩余油潜力有四种:一是沉积微相影响导致的平面剩余油;二是受储层层间干扰导致的吸水层差异形成的层间剩余油;三是受层内构型界面影响厚水淹层层内剩余油;四是由构造因素影响导致的构造剩余油。
  
其他文献
本文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测井解释成果,以构造几何学、地球运动学、动力学等理论观点为指导,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系统详细解析孔南地区中、古生界逆冲推覆带结构、断裂构造特征、各段典型构造样式及其构造演化与形成机制。  在中古生界叠置盆地的构造解析研究中,在过井剖面及网格状地震-地质大剖面的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精细解释分析主要构造界面以及不同深度构造图,揭示了中、古生界叠置盆
学位
本文以利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综合研究沉积相为主要内容,以迈陈凹陷徐闻地区涠洲组为研究目标,综合利用实际工区的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沉积相分析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  针对迈陈凹陷徐闻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物源等特征,本文在系统分析该区域地质背景和沉积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了测井相与地震相的研究,以研究区目标层段的岩芯资料为基础,通过岩芯相的分析,结合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经过单井相分析,测井相分析,连井
学位
雷家.高升碳酸盐岩带位于陈家洼陷的西北部,区内岩性复杂,泥质云岩、云质泥岩粒屑云岩为薄互层状,平铺于房身泡组玄武岩之上。火山角砾岩多发育于陈家洼陷、陈家断层下盘。由于洼陷多期断裂活动和基底构造活动的改造,使区内泥质云岩、云质泥岩、火山角砾岩裂缝发育,形成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并紧临陈家洼陷,经多年的勘探实践证实陈家洼陷具充足的油气供给条件,因此该区油源条件优越。雷家地区是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勘探程度较低
学位
麻黄山西区块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向斜中段的西部地区,研究区的西部为西缘冲断带中段一马家滩段与天环向斜中段连接过渡的部位。其构造作用在受断裂作用影响下的二级断块背斜带对油气运移聚集起主要控制作用,局部以背斜、断块及鼻状构造为主要的地质构造。研究区目的层段为长6、长8油组,平面控制面积120.8km2,累计埋深2400-2900米,完钻探井44口,均有良好油气显示。  延长组长6、长8油组以岩性油藏为
学位
马厂北部复杂带油气储量丰富,但由于构造极复杂,认识难度大,地层对比相当困难,导致开发效果很差。要达到提高动用地质储量,增加产能,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就必须重新进行落实构造等基础研究。  由于该区断层控制程度低,构造不清,一直未进行系统的地质研究。构造体系及储集层分布规律研究不够,特别是油藏描述精度不够制约了该地区的油藏评价及新区产能建设。本次处理解释就是通过开发出的多尺度分析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处理其地
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北面紧邻大巴山前缘推覆构造带,面积1116km2。普光气田主体陆相位于四川盆地川东断褶带黄金口构造带普光—双石庙北东向构造带的北端,介于大巴山推覆带前缘断褶带与川中平缓褶皱带之间。本区陆相地层同四川盆地基本相似。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该区除了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外,三叠统发育的陆相层系亦具有很好的勘探潜力。  本论文针对普光地区陆相地层须家河组进行研究,从构造、沉积相、储
学位
大地电磁测深法是当今研究地球内部电性结构的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手段,在地质构造探测、地震的预报、石油天然气勘探、矿产普查和勘探、地质工程、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和海洋地球物理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大地电磁三维反演理论的完善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三维反演慢慢的在实用化。由于三维反演程序运行平台与用户操作平台的差异,可能使操作反演程序变得复杂和困难。本文通过分析三维反演运行平台和用户运行平台之间的
由于镇巴地区地形起伏大,山坡陡峻属中高山区,施工十分困难,导致地震地质资料不完善难以确定构造模式,而电法勘探具有仪器轻便,施工容易成本低的优点,故此次利用以电法勘探为主,结合重力、磁力、地震资料对工区进行地层特征,构造模式,生储盖组合以及储层油藏特征描述的地质综合解释。  对于重力资料的处理利用统一公式进行4项改正:正常场改正、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以及高程项校正。其中中间层和地形改正中的地壳密度用
学位
深南一榆科地区处于深县凹陷的东南部,具体位置夹持在孙虎断裂与旧城北断裂之间,其南部为衡水断裂一孙虎断裂,北边为旧城北断裂且紧邻刘村低凸起,西边与白宋庄洼漕区相接,东部临近饶阳凹陷,是一个下隆、上陷的复杂背斜,其发育受复杂的断裂系统控制,属于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类型。其资源转化率低,勘探潜力较大,多年来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区。沙河街组一段沉积的早期因经历广泛的湖侵而形成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层段,沙
学位
川西坳陷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致密一常规砂岩储层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和四川盆地中浅层天然气重点开发层位。什邡一德阳~广金地区位于川西坳陷中段北部斜坡带上,是川西地区上侏罗统油气开发及下一步勘探部署的重点层段。该区普遍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成岩演化过程,特别是强烈的胶结作用严重破坏储层物性,造成储层近致密一致密的特点。因此,本论文针对储集层致密化的特点,以沉积学、沉积岩石学、沉积相、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