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发展阶段提升,居民的关注重点日益从物质性的收入转向社会性的质量。在此导向中,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平与公正受到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些关切中,义务教育的均等化是重要的焦点。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是实现突破的唯一途径,并转变为国家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这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强化了居民对教育均等化的诉求。为适应这一基本趋势,我国陆续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政府文件,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均等化水平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大都市区义务教育的均等化为研究对象,解读其基本的状态与格局,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的对策建议。 在梳理现有义务教育均等化和均衡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从供给与消费互动体系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包括可达性、质量性和分异性在内的新框架。以此为基础,选择我国东部较发达的大连市作为案例区,以初中教育为具体对象,从学校的日常可达性、教育供给的质量、教育消费者的群体分异、均等化的总体格局等方面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并根据现状特征,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均等化水平提升的策略建议。 论文共包括九个章节。其中前三章是论文的研究设计。具体来说,第一章是绪论,在分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问题、框架与意义。第二章为研究综述,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义务教育均等化两个大的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总体的研究进展,对其特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明确了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三章为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在介绍论文研究理论基础的基础上,界定了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概念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然后对具体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及案例区和样本学校进行了基本介绍。 论文的第四章至第七章为研究的实证部分,从多个层面展开了大连市义务教育均等化现状特征的分析。具体来说,第四章从初中学校日常可达性的角度展开分析。研究以距离可达性为对象,分析了学校以及县域单元之间的均等程度,并对其空间模式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第五章从初中教育供给质量的角度展开分析。研究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育成效三个方面,以学校和县(市、区)为单元,就均等化水平以及空间特征展开分析。第六章从初中教育消费者的角度展开分析。研究从家长受教育水平、家长职业类型、家庭收入水平以及学生陪读状况等四个方面,以学校和县(市、区)为基本单元,展开了空间特征与基本模式的分析。第七章从初中教育供给与消费的总体,进行均等化格局的分析。研究以家长职业类型为社会群体划分的依据,分析了不同群体教育供给质量不同维度的差异,并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方法,刻画了均等化的总体格局和相应的空间模式。 第八章面向实践应用,提出了未来进一步提升均等化水平的对策建议。研究首先提出了更新均等化理念和评价体系的指向,然后分别面向学校和面向消费者提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等的建议,并在最后提出了积极探索市域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努力方向。 第九章是论文研究的总结和展望。研究首先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然后对论文的创新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最后对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提升拓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通过研究发现大连市初中学校的可达性分异明显,并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从核心向外围降低的圈层结构特征;初中教育供给呈现出多维分化、类型多样、高低分聚、较高均等的总体状况;消费者表现为多重分异、多类表现、圈层分布的基本特征;供给与消费的总体格局表现为多元分化、分类消费、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面向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以“双面向”策略提升初中教育均等化的水平。总体而言,论文发现了案例区初中教育均等化的一般特征。但在指标体系的完整程度、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理论化的总结方面还存在不足。未来研究,需要在完善指标体系的同时,对局部展开更细致的研究。同时,将居民迁居等移动性内容纳入研究范围,解读供给与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论概括,形成义务教育均等化现象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