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针药结合以及针刺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机理,以期为临床推广针药并施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针刺组、针药结合组。常规治疗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视患者情况酌情予开塞露。针刺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眼针结合体针进行治疗,针刺取穴:眼针取穴:肝-胆区、肾-膀胱区、上焦区、下焦区、肺-大肠区、脾-胃区;体针取穴:百会、四神聪、天枢、大肠俞、肺俞、上巨虚、足三里、支沟、中脘、丰隆,每日针刺治疗1次。针药结合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患者星蒌承气汤加减口服,方药组成: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全瓜蒌30g、胆南星5g、枳实10g、厚朴10g、炙甘草10g,日1次口服;同时应用眼针结合体针,联合进行治疗。连续治疗14天,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I)、中医症状积分、血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填写病例观察表,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1)入院治疗两周后,三组病例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评定、中医症状积分和纤维蛋白原等方面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的改善上,针药结合组和针刺组优于常规治疗组,针药结合组效果更佳,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血纤维蛋白原的检测中,治疗后三组间的纤维蛋白原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针药结合组和针刺组的改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针药结合组优于针刺组。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药结合以及针刺治疗对于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针刺治疗有效,针药结合可进一步提高疗效。2.针药结合可有效降低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针药结合对于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及呼吸气粗等中医证候有着明显改善。4.针药结合的疗效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纤维蛋白原,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