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氢槲皮素(Taxifolin)是一种生物黄酮类物质,具有许多对人类有用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但由于二氢槲皮素的生物利用度较低限制了它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因此,本论文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二氢槲皮素纳米粉,以及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和冷冻干燥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二氢槲皮素-γ-环糊精包合物,进而提高二氢槲皮素的生物利用度。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本文通过反溶剂沉淀法成功制备二氢槲皮素纳米粉,并对二氢槲皮素纳米粉进行了体内外的检测,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该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作为表面活性剂的泊洛沙姆188的浓度、药物浓度、反溶剂与溶剂的体积比、温度、滴加速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对药物粒径大小的影响,并得到最优条件如下:泊洛沙姆188浓度为2.5 mg/mL,药物浓度为0.08 g/mL,反溶剂与溶剂的体积比为10,温度为25℃C,搅拌速度为800 r/min,搅拌时间为5 min,滴加速度为4 mL/min。在最优条件下,获得平均粒径约为24.6 nm的二氢槲皮素纳米混悬液。然后,我们选择了冷冻干燥法,并且从γ-环糊精、甘露醇、乳糖、葡萄糖中选出γ-环糊精作为冻干保护剂,最后,得到二氢槲皮素纳米粉。实验分别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分析(FT-IR)、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LC-MS)、热重分析(TG)、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等对原料及产品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得出的结论是二氢槲皮素纳米粉与二氢槲皮素原粉的化学结构相同,没有发生变化;二氢槲皮素纳米粉的晶体结构较原粉有所降低,呈现无定型形态。此外也进行了溶剂残留实验、抗氧化实验、溶出实验以及生物利用度实验。实验数据说明二氢槲皮素纳米粉中乙醇的含量符合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要求的最低标准(5000 ppm);二氢槲皮素纳米粉的抗氧化能力优于原粉;二氢槲皮素纳米粉的饱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都比二氢槲皮素原粉高,分别约是原粉的1.72倍和2.84倍。并且,二氢槲皮素纳米粉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原粉明显提高,约是原粉的7倍。本文选择Y-环糊精作为包合材料,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和冷冻干燥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二氢槲皮素-Y-环糊精包合物,从而提高了二氢槲皮素的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我们选择乙酸乙酯作为油相,去离子水作为水相,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可调速匀浆机获得二氢槲皮素纳米乳剂,其粒径的大小与药物浓度、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匀浆的速度和匀浆时间有关。我们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得到优化条件为:药物浓度为40 mg/mL,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为1.5,匀浆速度为5000 rpm,匀浆时间为11 min。在最优条件下,制备出平均粒径约为142.5 nm的二氢槲皮素纳米乳剂,然后,通过旋转蒸发过程,获得浓度为3 mg/mL的二氢槲皮素溶液,最后通过冷冻干燥得到二氢槲皮素-γ-环糊精包合物。然后,实验分别利用SEM、XRD、FT-IR、TG和DSC对原料及产品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结果分析了二氢槲皮素和γ-环糊精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确定了二氢槲皮素-Y-环糊精包合物的分子结构;而XRD、DSC和TG的分析结果说明,二氢槲皮素-γ-环糊精包合物已形成,并表现出与二氢槲皮素原粉不同的性质;此外也进行了溶剂残留实验、抗氧化实验、溶出实验和生物利用度实验,结果显示,二氢槲皮素-γ-环糊精包合物中的乙酸乙酯残留符合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要求的最低标准(5000 ppm);包合物的抗氧化能力优于原粉;包合物的饱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都比原粉高,分别约是原粉18.5倍和3倍。并且包合物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更高,约是原粉的3.72倍。此外,本文也对两种水溶性粉体在纯度、溶解度、生物利用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包合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要优于纳米粉,而纳米粉的纯度与口服生物利用度要优于包合物,两者各有各的优势,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