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理论应用于三本非英语专业教学中的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衔接理论有着较长的发展和完善过程,1985年,韩礼徳和哈桑出版了《语言﹒语境.语篇》一书,此书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1990年,帕森斯对衔接中衔接项目的数量和语篇连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把语篇的衔接方式与语篇连贯的程度联系起来。1994年,胡壮麟在其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衔接理论的不断发展还表现在其被广泛的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写作教学,很多国内外的学者都以韩礼德和哈桑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衔接与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研究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对象,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本论文旨在探讨“衔接手段”的教学以及学习方式能否促进非专业英语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本文还试图发现通过教授语法,词汇,内容以及一些技巧后对学生的文章的影响。在衔接手段上使用的不同的教学以及学习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效果。  本实验以六十名非英语专业大一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年纪相仿,都在17到20岁之间,都是中国人,学习英语至少6年。他们在英语写作水平上相近。实验对其中的三十名学生进行衔接手段的教学,以便评估衔接手段在英语写作课程中的可行性以及接受度。此研究设计了一系列衔接手段的教学活动与方法。实验之前对学生进行了测试,通过此项测试发现了实验组和参照组的英语写作能力相当,并且鲜有学生在文章中使用衔接手段。  通过十二周的测试,实验组和参照组的英语写作有了明显的差别,主要原因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尤其体现在衔接手段的教学上。由于系统的学习了衔接手段在写作中的应用,实验组学生的文章在多个方面优于参照组学生的文章。由此,我们可以证明衔接手段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的改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以及写作的连贯性。另外,通过问卷以及访谈的结果得知,大多数学生对于衔接手段的学习抱有肯定的态度和想法,并表示此手段不仅增进了他们英语写作的能力,并提高其对于写作中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直觉。  此研究还发现衔接方面的错误基本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连词的过多使用,比如文章中多次使用“but”,”and”等。第二类是指示代词使用不恰当,比如“this”“that”等。第三类是替代所产生的错误。以上可以归为由于缺乏衔接手段知识与技能所导致的错误。  本论文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第一,衔接手段的应用可以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在教授衔接手段时,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并重,而不是只强调形式上的衔接。第三,在强调衔接手段的重要性时,应同时注重其他方面,如语法和词汇等。  通过此研究发现,在写作教学中系统全面的教授衔接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教授衔接手段在英语写作课程中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要求译者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小说作品的翻译也不例外。不可否认,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必然在思想内容、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