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因其缠绵难愈,并且易反复发作,逐渐成为目前的研究热门。目前学术界共识,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并且是胃癌发生的启动因子之一。目前,西医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很多,但随着其耐药性的增加,其根除率逐渐下降,且多复发。中医药因其独特的辨证优势,在西药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治疗,可以提高Hp的根除率,还能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复发的可能。目的:评价辨证应用中药汤剂、中药固定方剂联合“四联疗法”提高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用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计算病例数,以60例作为该实验样本含量。考虑不超过20%的退出率,总的例数确定为75例。采用整体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分试验组B、C,对照组A。试验组为西药四联配合中药固定方剂(抗幽合剂)疗法14天,西药四联配合中药汤剂(辨证方剂)疗法14天;对照组为西药四联疗法14天。试验设计、实施、结局评价分工进行,结局评价者不清楚干预措施的分配,采用不参与治疗的第三方进行结局评价。结果:1、Hp根除率:A组西药四联组为84.0%,B组抗幽合剂联合西药四联组为92.0%,C组中药辨证方剂联合西药四联组为88.0%。2、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三组药物能够明显缓解胃部不适症状(胃胀、胃疼、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烧心)。以B实验组效果最好,A、C实验药物疗效无显著性差异。3、在缓解胃疼症状上,经Kruskal-Wall H秩和检验,P<0.05,B实验组效果最好,评分差值的平均秩次明显高于A组、C组。三组药物在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烧心三个症状的表现,p<0.05,差异不显著。4、治疗后三组PRO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B组的排便情况的恢复好于A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消化不良的恢复状态好于A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精神状态好于A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总体状态的恢复好于A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社会功能恢复优于A组和C组(P<0.05);治疗后B组的健康满意度好于A组和C组,(P<0.05),而A组和C组没有统计学差异。5、B组药物在改善患者排便维度上的效果与A组和C组间差异不明显;B组在社会功能维度、健康满意维度的评分改变上优于A组和C组,而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经研究分析,三组试验都能有效提高Hp的根除率,但三者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中药抗幽合剂合并四联组优于其他两种疗法。但使用抗幽合剂对于缓解胃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明显作用。对未来该领域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