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200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放缓,企业亏损现象愈发频繁。据统计,2011-2014年分别有168家、236家、233家和265家上市公司出现亏损。诸多知名企业、行业领头羊公司也开始出现业绩下滑甚至亏损,如2014年京东商城与搜狐网络分别亏损50亿元和10亿元。上市公司亏损对公司股价造成负面影响,如果连续亏损将面临退市的风险,扭亏迫在眉睫,这使得关于亏损企业扭亏的研究成为当前紧迫和重要的议题。亏损企业究竟会选择何种方式进行扭亏,不同扭亏方式的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论文对上市公司外部扭亏方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期望能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分析部分对内部和外部扭亏方式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时,由于软预算约束,公司除了通过内部治理改善亏损现状,还会借助外部力量进行扭亏,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债务重组和政府补助是企业较常见的外部扭亏方式。考虑到非流动资产处置的对象较多,影响因素不确定,因此本文在实证分析部分集中研究债务重组和政府补助两种外部扭亏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样本为2012-2014年456家扭亏为盈上市公司,通过对扭亏方式现状的统计分析以及二项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至少使用一种内部扭亏方式,外部扭亏方式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最频繁,其次是政府补助和债务重组;2)经营性负债水平与债务重组正相关,对于国有控股的扭亏上市公司而言,这种正相关关系更加强烈,且政治关联在经营性负债水平与债务重组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3)建立政治关联有助于亏损公司获得政府补助,且与政府补助力度正相关,对于非国有扭亏上市公司而言,地区财政富余程度在企业政治关联和政府补贴力度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鉴于以上结论,论文提出建议包括:亏损上市公司应积极利用商业信用,作为经营性债务资金来源的补充。我国还应进一步加强完善公司内部与外部治理机制、破产及相关法律制度、银行债权治理模式等。对于进行债务重组和政府补助行为的亏损上市公司,债权人和政府要考虑亏损的上市公司是否有实力在未来扭转亏损局面,必要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