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1918-1921)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101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一批心怀救亡图存愿望的知识分子东渡扶桑,他们在国内外多种条件的预备下,部分学生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而拉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大幕。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大课题。但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宏观论述和史实梳理,缺乏更深入的探讨。为此,本文立足已有研究成果,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启蒙运动为背景,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定位于十月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时间段,重回留日学生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现场,对其思想转变以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历史特点等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评价,并试图引发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论文的第一部分,分析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发端,既有西学东渐大背景下的理念浸染,也有晚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潮的演变以及中国传统社会内部存在的张力。在启蒙运动中,留日学生群体开始形成,这得益于甲午战败后清政府的助推、日本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和爱国青年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部分,论述留日学生思想转变的逻辑进路与原因,即从史观、文化、心理三重进路阐述部分留日学生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场域分析其思想转变的原因。第三部分,概括留日学生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并通过对比日本与欧洲、苏俄另两条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渠道,总结出日本渠道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时间最早、传播内容学理多于行动、转传偏离马克思主义本真的历史特点。论文的最后部分,阐释留日学生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评价与现实关照。一方面充分肯定留日学生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分析留日学生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在对留日学生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进而引出现实启示:即营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良好语境、打造“马”“中”“西”互化融合的文化新格局、坚持理论创新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此来巩固扩大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总之,研究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进程中的日本渠道,不仅有利于从理论上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史”问题的研究,而且对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不乏参考和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Victorian)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已经沉淀为世界经典名著,为世人所熟知。狄更斯的小说最初是通过林纾与魏易的翻译,来到中国的。张天翼(1906-1985)就是通过阅读林译狄更斯小说受到了狄更斯写作风格和写作模式的影响。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作为张天翼与狄更斯灵感
安吉拉·卡特是20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坛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她文风新颖,敢于大胆直率地谈论禁忌的话题,因而作品极具争议性。在她笔下,女性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她们勇于反抗,拥有独立的女性意识,敢于冲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禁锢,努力追求幸福。在卡特去世后,评论界才对她小说中体现的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表现出强烈的研究兴趣。安吉拉·卡特的作品在西方被广泛研究,在国内却没能得到过多关注。本文选取安吉拉·卡特的最后一部
在古代,由于生产生活水平的限制,云和自然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收成和生计,所以人们对于云有敬畏和崇拜之情。在历史发展中,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被抽象化,也被升华,形成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云纹。作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类装饰性纹样,云纹被赋予了高升、吉祥和如意的内涵,这是云纹得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云纹的装饰图案运用广泛,在建筑、家具、装饰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在中国设计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客户流失管理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构建用户流失预警模型可以预测潜在流失用户,从而辅助企业做出提前预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挽留措施。通信运营企业拥有庞大的客群数量,掌握着海量的用户数据,在通信市场趋于饱和的今天,运营企业需要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强化对于存量用户的管理。高价值用户对于企业经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降低企业维系成本,需要在潜在流失客群中进一步识别高价值用户。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在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近年来整体趋向泛娱乐的背景下,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上持续发力,其节目形态不断创新、节目题材不断丰富,成为推动传统文化重返注意力中心的重要力量。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为研究对象,以西方仪式理论与仪式传播理论为支撑,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文本分析法,从以下四个部分研究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通过仪式传播实现意义与价值的分享。第一部分梳理了仪式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的儿童文学期刊,《儿童文学》在历经“十年浩劫”后于1977年在北京复刊,面对“拨乱反正”的社会语境和儿童文学作品的“荒芜”现状,以金近为首的《儿童文学》编辑部,在新时期伊始率先通过刊物运作来集结新人新作、把握创作风向,逐步建立起阵地,使刊物在新时期初期的儿童文学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为回顾新时期儿童文学史的窗口,《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也彰显着儿童文学工作者们在文学理
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近几年我国政策延续了“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基调,刚刚通过两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将逐渐减少国民经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因此,在“十四五”期间,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势必会涉及到企业的并购重组等交易活动,同时企业管理者也需要对企业的价值有正
AI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的同时,对个体信息维护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信息裸奔”、“人肉搜索”、“非法出售个人资料”,这些新鲜词语不仅引人注目,而且令人恐惧;“泛滥成灾”“维权困难”这些呼吁无不提醒着问题紧急!关于个体信息保护和应用的讨论尤为激烈。有鉴于此,《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体现了立法者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场。虽然民法典规定了对个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强调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倡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伟大精神滋养伟大事业,我国当前所取得的科学成就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在新时代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进步、建设科技强国,就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未来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后备军,他们是否具
随着网络虚拟财产交易市场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针对网络虚拟财产的非法侵害现象层出不穷,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和个人的现实利益产生了负面影响。对非法获取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进行刑法规制既是法律上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当今时代不可回避的趋势。本文通过观察国内司法实务工作者对相关案件的说理论证,并借鉴在制度上已做出初步尝试的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实践发现,运用刑法对非法获取网络虚拟财产行为进行规制存在两大疑难问题:一是现